题名

建構「台灣」文學-日治時期文學批評對泰納理論的挪用、改寫及其意義

并列篇名

Constructing "Taiwan" Literature: The Appropriation and Adaptation of Hippolyte Taine's Theory and Its Meanings in Taiwan Literary Criticism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DOI

10.6258/bcla.2015.83.01

作者

林巾力(Nikky Lin)

关键词

文學批評 ; 泰納 ; 民族文學 ; 文學史 ; 台灣特殊性 ; literary criticism ; Hippolyte Taine ; national literature ; literary history ; Taiwan's uniqueness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3期(2015 / 11 / 01)

页次

1 - 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日治時期的文學與歷史研究目前已累積相當可觀的學術成果,但從「文學批評」的角度觀察戰前文學活動,卻仍是一個尚待開發的新課題,因此,本文以台灣日治時期的文學批評作為切入主題,藉此另闢蹊徑探索戰前文學的不同面向。本文將討論重點置於援引泰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學說的文學批評,其中最具代表性者包括葉榮鐘的「第三文學」、巫永福的文學創作議論,劉捷與李獻璋的民間文學概說,以及黃得時的文學論述與台灣文學史建構,而即使是日人評論家島田謹二也對泰納的理論進行了深入的評析與改寫。本文主要在於指出,泰納這在西方已遭人質疑甚至遺忘的文學批評理論,卻在台灣的一九三○與四○年代被頻繁的引申與挪用,主要原因,首先是當時的台灣文壇亟欲建立一種科學的、實證的文學理論,以與普羅文學批評相抗衡;再者,是泰納的「種族」、「環境」與「時代」之說正好為台灣特殊性的論述提供有力的解釋基礎,藉此建構「民族文學」的可能性。

英文摘要

While much has been written on Taiwan's literature under Japanese rule, studies on its literary criticism are comparatively neglecte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ims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pre-war Taiwan and point the way to a new fiel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iterary critical projects which adopted and adapted Hippolyte Taine's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cluding Ye Rong-zhong's "the Third Literature," Wu Yongfu's discussion of literary creation, Liu Jie and Li Xian-zhang's research on folk literature, Huang De-shi's construction of Taiwan literary history, and Shimada Kinji's criticism and rewriting of Taine's theories as a lecturer of Taipei Imperi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popularity of Taine's theory in colonial Taiwan were that it fulfilled the local-desiderata of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 for literary criticism and also that Taine's focuses on race, milieu, and moment fitted well with Taiwanese critics who were enthusiastic about the projects of discovering Taiwan's uniqueness and constructing a national litera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呂焜霖(2012)。島田謹二文學史書寫的暗面。台灣文學學報,20,127-162。
    連結:
  2. 陳淑容(2013)。爭取日文讀者大眾:黃得時及「新銳中篇創作集」。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7,185-209。
    連結:
  3. 蘇碩斌(2011)。活字印刷與臺灣意識:日治時期臺灣民族主義想像的社會機制。新聞學研究,109,1-41。
    連結:
  4. 劉捷,〈續台灣文學鳥瞰〉,《台灣文藝》第2卷第3號,頁45-50,1935年3月
  5. 島田謹二,〈文学の社会表現力〉,《文藝台灣》第5卷第1號,頁5-15,1942年10月
  6. 黃得時,〈台灣文學史序說〉,《台灣文學》第3卷第3號,頁2-11,1943年7月。
  7. 劉捷,〈台灣文學の史的考察(一)〉,《台灣時報》第198號,頁75-80,1936年5月
  8. ﹝日﹞三上參次、高津鍬三郎,《日本文學史》,東京:金港堂,1890。
  9. 〔日〕,芳賀矢一,《國文學史十講》,東京:富山房,1920
  10. 巫永福,〈吾々の創作問題〉,《台灣文藝》第1卷第1號,頁54-57,1934年11月
  11. 黃得時,〈輓近の台灣文學運動史〉,《台灣文學》第2卷第4號,頁2-15,1942年10月
  12. 〔法〕イポリト‧テ. ーヌ(Hippolyte Taine)著,平岡昇譯,《英國文學史》,東京:創元社,1940-1943
  13. 島田謹二,〈台灣の文學的過現未〉,《文藝台灣》第2卷第2號,頁2-24,1941年5月。
  14. 奇(葉榮鐘),〈卷頭言:第三文學提唱〉,《南音》第1卷第8號,無頁碼,1932年6月
  15. 劉捷,〈台灣文學の鳥瞰〉,《台灣文藝》第1卷第1號,頁58-63,1934年11月
  16. 劉捷,〈台灣文學の史的考察(二)〉,《台灣時報》第199號,頁55-59,1936年6月。
  17. 〔日〕島田謹二,〈現代佛蘭西の英文學研究─學派と學風〉,《英語研究》第26卷第8號,頁778-781,1933年11月
  18. 劉捷,〈民間文学の整理及びその方法論〉,《台灣文藝》第2卷第7號,頁116-123,1935年7月
  19. 黃得時,〈台灣文壇建設論〉,《台灣文學》第1卷第2號,頁2-9,1941年9月
  20. 龍瑛宗,〈文藝時評〉,《文藝台灣》第2卷第5號,頁54,1941年8月
  21. Eagleton, Terry(1984).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 From the Spectator to Post-structuralism.London:Verso.
  22. Frye, Northrop(1973).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3. Galik, Marian,Tkáč, Peter(Trans.)(1980).The Genesi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London:Curzon Press.
  24. Hacking, Ian(1990).The Taming of Ch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 Hohendahl, Peter Uwe(1982).The Institution of Criticis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6. Jauss, Hans Robert,Elizabeth, Benzinger(1970).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New Literary History,2(1),7-37.
  27. Nias, Hilary S.(2005).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 Von Goeth, Johann Wolfgang,Eckermann, Johann Peter,Oxenford, John(Trans.),Moorhead, J. K.(Ed.)(1998).Conversations of Goethe with Johann Peter Eckermann.New York:Da Capo Press.
  29. Wellek, René(1970).Discriminations: Further Concepts of Criticism.New Haven:Yale UP.
  30. Wellek, René(1959).Hippolyte Taine's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Criticism,1(1),1-18.
  31. Wellek, René(1963).Concepts of Critici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32. ピエール・コニー、河盛好藏譯、花輪光譯(1957)。自然主義。東京:白水社。
  33. 三上參次(1991)。明治時代の歷史学界:三上参次懐旧談。東京:吉川弘文館。
  34. 中島利郎編、河原功編、下村作次郎編(2001)。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文藝評論集。東京:綠蔭書房。
  35. 中島利郎編、河原功編、下村作次郎編(2001)。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文藝評論集。東京:綠蔭書房。
  36. 丹納、傅雷譯(2004)。藝術哲學。台中:好讀出版社。
  37. 吳密察策劃(2008)。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文化出版社。
  38. 吳叡人(2009)。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臺灣史研究,16(3),133-163。
  39. 李獻璋(1989)。台灣民間文學集。台北:龍文出版社。
  40. 哈伯瑪斯、曹衛東譯(2005)。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1. 根岸宗一郎(1997)。周作人におけるハント、テーヌの受容と文学観の形成。日本中国学会報,49,205-219。
  42. 神野藤昭夫(2006)。近代国文学から国際化時代の日本文学研究へ:日本文学像はどう捉えられてきたか。跡見学園女子大学人文学フォーラム,4,10-23。
  43. 尉天驄編(1978)。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
  44. 張柟編、王忍之編(1977)。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5. 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6. 黃英哲編(2006)。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47. 葉石濤(1973)。葉石濤作家論集。高雄:三信出版社。
  48. 雷納‧韋勒克、楊自伍譯(1997)。近代文學批評史1750-1950。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49. 福斯特、李永平譯(1973)。自然主義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50. 橘本恭子(2012)。華麗島文学誌とその時代:比較文学者島田謹二の台湾体験。東京:三元社。
  51. 橘本恭子、涂翠花譯、李文卿譯(2014)。島田謹二: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的體驗與解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52. 戴燕(2002)。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林巾力(2022)。戰後「臺灣文學史」的建構及其內涵探析。成大中文學報,78,185-218。
  2. 梅家玲(2022)。動盪時代的史識與詩心:黃得時與臺靜農的「文學史」書寫。臺大中文學報,79,229-280。
  3. (2016)。殖民地的文學史建構:重探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史」書寫。臺灣史研究,23(4),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