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初南北文士的互動與南方文士的崛起──聚焦於徐鉉及其後學的考察

并列篇名

The Interaction of North and South Literati and the Rising of South Literati During the Early Song: An Investigation on Xu Xuan and His Disciples

DOI

10.6258/bcla.2016.85.05

作者

張維玲(Wei-Ling Chang)

关键词

徐鉉 ; 李昉 ; 王欽若 ; 大中祥符 ; Xu Xuan ; Li Fang ; Wang Qinruo ; The Auspicious Talisman of Great Centrality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5期(2016 / 11 / 01)

页次

175 - 2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一般認為,宋初南方降臣在政治上遭到歧視性的待遇,南方文士也必須靠科舉才能在仕途上有所表現,但這只是事實的一部分。本文探討宋初降臣中一個特殊群體:徐鉉及其後學。本文指出,徐鉉入宋後得到以李昉為核心的北方文士不同尋常的敬重,這群北方文士更不遺餘力地舉薦徐鉉後學。這使他們獲得較多入仕中央的機會。不過,太宗對江南降臣的猜忌,導致徐鉉晚年遠貶攽州,進一步使李昉、徐鉉後學的關係產生變化。然而,徐鉉後學並未從此沉寂,其中杜鎬、陳彭年、王欽若,在真宗朝獲得君主的信任,他們靈活利用徐鉉崇拜唐玄宗的政治理念,而為真宗大中祥符時代的神道禮儀提供了部分思想資源。徐鉉後學之政治影響力,也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 special group of people: Xu Xuan(徐鉉) and his disciples' official care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political affairs. We usually consider that surrendering subjects in the south had been discriminated during the early Song. Xu Xuan, having most brilliant scholarship among the intellectuals, however, earned respect and admiration from the nucleus among the north literati headed by Li Fang(李昉), and therefore Xu Xuan and his disciples, on the one hand, had more chances to enter the court than other surrendering intellectuals. On the other hand, after Xu Xuan's death, his disciples, Du Hao(杜鎬), Chen Pengnian(陳彭年), and Wang Qinruo(王欽若), gained Emperor Zhenzong of Song's trust. They utilized their teacher's political concept and successfully convinced Zhenzong to follow the example of Xuanzong of Tang in the era of "The Auspicious Talisman of Great Centrality" (大中祥符). Xu Xuan's disciples' political weight thus had increased up to the unprecedented leve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方震華(2005)。正統王朝的代價─後梁與後唐的政權合理化問題。臺大歷史學報,35,55-84。
    連結:
  2. 張維玲(2013)。宋太宗、真宗朝的致太平以封禪。清華學報,2013(3),481-524。
    連結:
  3.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2003)。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
  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65)。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7.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65)。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65)。稗海。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1965)。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1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元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18. 宋文瑩、鄭世剛點校、楊立揚點校(1981)。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
  19. 宋王栐、誠剛點校(1981)。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
  20. 宋宋綬編、宋宋敏求編、司義祖點校(1962)。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
  21. 宋李燾(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22. 宋岳珂、吳企明點校(1981)。桯史。北京:中華書局。
  23. 宋楊億口述、宋庠整理、李裕民輯校(2012)。楊文公談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宋歐陽修、李偉國點校(1981)。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
  25. 宋錢若水修、范學輝校注(2012)。宋太宗皇帝實錄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6. 宋魏泰、李裕民點校(1983)。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
  27. 清徐松輯(1957)。宋會要輯稿。臺北:世界書局。
  28. 清董誥編(1987)。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29. Fang, Cheng-hua(2009).Power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Imperial China: Civil and Military Power from Late Tang to Early Song Dynasties (A.D.875-1063).Saarbrücken:VDM Verlag Dr. Muller.
  30. Ho, Koon-wan(1990).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31. 丁義玨(201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32. 山內弘一(1983)。北宋時代の郊祀。史學雜誌,92(1),40-66。
  33. 王化雨(2010)。宋朝君臣的夜對。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52-61。
  34. 王瑞來(2010)。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場。北京:中華書局。
  35. 甘懷真(2004)。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36. 伍伯常(2001)。北宋選任陪臣的原則:論猜防政策下的南唐陪臣。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0,1-31。
  37. 何冠環(1994)。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北京:中華書局。
  38. 何冠環(197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歷史學部。
  39. 杜樂(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40. 沈松勤(2010)。宋代政治與文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41. 汪桂平(1995)。唐玄宗與茅山道。世界宗教研究,1995(2),63-71。
  42. 周佳(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歷史系。
  43. 林瑞翰(1978)。宋太祖太宗之御將及太宗之治術。臺大歷史學報,5,53-71。
  44. 林瑞翰(1967)。南唐之經濟與文化。唐宋附五代史研究論集,臺北:
  45. 竺沙雅章(1994)。宋初政治與宗教。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廣州:
  46. 竺沙雅章、方建新譯(2006)。宋朝的太祖和太宗─變革時期的帝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47. 金傳道(2007)。徐鉉三次貶官考。重慶郵電大學學報,19(3),99-103。
  48. 姜鵬(2013)。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9. 卿希泰(2013)。簡明中國道教史。北京:中華書局。
  50. 孫克寬(1965)。宋元道教之發展。臺中:東海大學。
  51. 張文昌(2012)。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52. 張其凡(2009)。宋代人物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3. 張其凡(2009)。宋代政治軍事論稿。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54. 張維玲(201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55. 張興武(2009)。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
  56. 郭伯恭(1971)。宋四大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7. 陳元鋒(2011)。宋太祖朝翰林學士述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56-61。
  58. 陳海嶺(1999)。唐玄宗的崇道抑佛政策及其社會影響。河南大學學報,39(6),16-18。
  59. 傅增湘編(1974)。宋代蜀文輯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60. 傅樂成(1977)。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1. 傅璇琮編(2004)。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
  62. 傅璇琮編(2004)。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
  63. 傅璇琮編(2004)。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
  64. 傅璇琮編(2004)。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
  65. 傅璇琮編(2004)。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
  66. 傅璇琮編(2004)。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
  67. 傅璇琮編(2004)。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
  68. 鄒勁鳳(2000)。南唐國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69. 劉靜貞(1996)。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臺北:稻鄉出版社。
  70. 鄧小南(2006)。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
  71. 龍晦(1997)。敦煌文獻所見唐玄宗的宗教活動。揚州大學學報,1997(1),25-34。
  72. 謝聰輝(2013)。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3. 鍾國發(2003)。茅山道教上清宗。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74. 龔延明(1997)。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
  75. 龔延明(1988)。宋代學士院名物制度志略。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8(2),52-60。
被引用次数
  1. (2019)。身分認同之轉變與歷史書寫──以南唐舊臣鄭文寶為例。新史學,30(2),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