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論《紅樓夢》中的薛寶琴〈懷古十絕句〉──懷古、詠史、詠物的詩類匯融
|
并列篇名
|
A Study on Xue Bao-qin's "Ten Poems of Meditation on the Past"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DOI
|
10.6258/bcla.2016.85.02
|
作者
|
歐麗娟(Li-Chuan Ou)
|
关键词
|
紅樓夢 ; 薛寶琴 ; 懷古詩 ; 詠史詩 ; 詠物詩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Xue Bao-qin ; Huaigu poetry (Poems of Meditation on the Past ; Cherishing the Past) ; Yongshi poetry (The History Poems ; history-chanting poems) ; Yongwu poetry (Poems on Things ;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
期刊名称
|
臺大文史哲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85期(2016 / 11 / 01)
|
页次
|
45
-
9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作為《紅樓夢》中最獨特的詩歌作品,薛寶琴的〈懷古十絕句〉不但是唯一的懷古詩,更是完全出於一手的最大型組詩。本文有別於歷來對這一組詩的猜謎式解讀,改由「詩學」與「敘事」的雙焦點切入,透過與傳統文學的互文關係以及明清時代的社會文化因素,探索其於類型意義、形式架構、文體特徵、敘事作用、人物評價、角色塑造的深層內涵,而進行《紅樓夢》中詩歌之存在功能的重新解釋與價值重估。由此釐清:這組詩「詠物」其用、「懷古」其名、「詠史」其實,糾合了三種詩類的性質或功能,並透過「組詩」的形式涉及十個歷史地點與歷史人物,內蘊雙性平衡的意義;其之所以必須出自薛寶琴之手,更具備了合情合理的內在邏輯,達到「詩」與「人物」的完美合一。
|
英文摘要
|
The article analyzes Xue Bao-qin's "Ten Poems of Meditation on the Past," the collection of poems (henceforth Ten Poems) that is the single meditation-on-the-past poem (懷古詩)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also the longest among all collections-of-poems (組詩) at the time.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 on the Ten Poems adopt an allegorical approach, with typical intention of puzzle-style interpretations. By contrast, this article analyzes it from the context of poetry and narrative per se. Relating the Ten Poems to its literary tradition and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of the Ming and early Qing era, the article discusses interrelated issues such as the work's narrative patterns and form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ings of its stylistic type, and the role it plays in order to reevaluate its values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 conclusion,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Ten Poems fuse three poem subgenres including huaigu, yongshi and yongwu so as to meditate the title of the past (huaigu qi ming), and chant the functions of objects (yongwu qi yong) and accomplishments of the history (yongshi qi shi). Through the ten historic sites and corresponding figures meditated and described, the Ten Poems proposes a balance of gender difference.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Xue Bao-qin as the author of the Ten Poem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巫仁恕(2005)。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235-285。
連結:
-
高彥頤(1995)。「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29-49。
連結:
-
歐麗娟(2011)。論《紅樓夢》與中晚唐詩的血緣系譜與美學傳承。臺大文史哲學報,75,121-160。
連結:
-
歐麗娟(2013)。《紅樓夢》中的情/欲論述─以「才子佳人模式」之反思為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78,1-43。
連結:
-
歐麗娟(2014)。論《紅樓夢》中人格形塑之後天成因觀─以「情痴情種」為中心。成大中文學報,45,287-338。
連結:
-
畢可生,〈紅樓詩謎如何猜〉,《甘肅日報》第4版,1979年12月23日
-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
-
(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Morse, Hosea B.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6
-
(2001)。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魯書社。
-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校點(2005)。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宋魏慶之(1980)。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
-
唐杜甫、清仇兆鰲注(1979)。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
-
唐杜甫、清楊倫箋注(1998)。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唐遍照金剛、王利器校注(1991)。文鏡秘府論校注。臺北:貫雅文化公司。
-
唐劉禹錫、瞿蛻園箋證(2005)。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80)。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
清王士禎、張宗柟纂集、戴鴻森校點(1998)。帶經堂詩話。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
-
清沈德潛、蘇文擢詮評(1985)。說詩晬語詮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清俞琰輯、易縉雲註、孫奮揚註(1968)。詳注分類歷代咏物詩選。臺北:廣文書局。
-
清脂硯齋、陳慶浩輯校(1986)。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清袁枚(1984)。隨園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
清張新之、馮其庸纂校訂定、陳其欣纂(1991)。八家評批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
清曹雪芹、馮其庸校注(1995)。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
清劉熙載、袁津琥校注(2009)。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
-
Bakhtin, Mikhail M.,Wehrle, Albert J.(Trans.)(1991).The Formal Method in Literary Scholarship: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Poetics.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Wong, Kam Ming、黎登鑫譯(1977)。紅樓夢的敘述藝術。臺北:成文出版社。
-
Wong, Kam-Ming(1974).Point of View, Norms, and Structure: Hung-lou Meng and Lyrical Fiction.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Princeton:
-
一粟編(2008)。紅樓夢資料彙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丁寧(1997)。綿延之維─走向藝術史哲學。北京:三聯書店。
-
丁福保輯(1988)。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
-
丁福保輯(1983)。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
小林佳迪(2005)。「『姜太公釣魚』傳說的現實化現象」與寶雞磻溪的地域性文化景觀。知性與創造:日中學者的思考,北京:
-
小林佳迪(2004)。「桃花源記」の具現化現象─桃源県における文化景観をめぐって。中国文化:研究と教育,62,25-37。
-
小林佳迪(2004)。「黃帝問道」的現實化與崆峒山的文化景觀。人文地理,19(5),46-49。
-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1987)。古典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什克洛夫斯基、方珊譯(1989)。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三聯書店。
-
王立(1990)。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
王紅(1989)。試論晚唐詠史詩的悲劇審美特徵。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3),83-89。
-
王英志(2002)。袁枚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付有強(2015)。英國人的「大旅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田耕宇(2001)。唐音餘韻—晚唐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
宇野直人、張海鷗譯、羊昭紅譯(1998)。柳永論稿:詞的源流與創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朱東潤(1981)。杜甫敘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艾略特、李賦寧譯(1994)。傳統與個人才能。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
-
西蒙‧波娃、楊美惠譯(1993)。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
-
李友昌(2003)。《紅樓夢‧懷古絕句十首》探謎。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1),38-42。
-
李正春(2011)。唐代組詩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
-
杜海(2003)。《薛小妹新編懷古詩》謎底淺探。紅樓夢學刊,2003(4),265-276。
-
周策縱、余英時(1985)。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
-
周維德集校(2005)。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
-
林辰、鍾離叔(1992)。古代小說與詩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
松浦友久(1983)。李白─詩歌及其內在心象。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
俞平伯(1988)。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施蟄存(1988)。唐詩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柏棣編(2007)。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柳惠英(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大中文研究所。
-
胡常忠、楊繼躍(1989)。《紅樓夢》薛小妹新編懷古詩新解。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3),65-67+92。
-
降大任選注、張仁健賞析(1991)。詠史詩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孫念祖(1983)。薛寶琴「懷古」詩謎試解。中報月刊,1983(10)
-
桑塔耶那、繆靈珠譯(1982)。美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浦安迪講演(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高彥頤、李志生譯(2005)。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康達維、吳捷譯(2013)。中國中古文人的山嶽遊觀─以謝靈運〈山居賦〉為主的討論。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
-
張潤靜(2009)。唐代詠史懷古詩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張曉琦(2001)。紅樓懷古詩考實。黑龍江社會科學,2001(3),51-55。
-
曹祖義(1999)。薛寶琴十首懷古詩「解味」。采紅集:《紅樓夢》研究文集,鄭州:
-
梁嘉彬(1999)。廣東十三行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
淺見洋二(1987)。李商隱の詠史詩について。文化,50(3、4),113-131。
-
莫礪鋒(2000)。論晚唐的詠史組詩。社會科學戰線,2000(4),88-96。
-
郭紹虞輯(1983)。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
-
陳文華(1989)。論中晚唐詠史詩的三大體式。文學遺產,1989(5),67-74。
-
陳建華(2008)。唐代詠史懷古詩論稿。武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陳毓羆、劉世德、鄧紹基(1979)。紅樓夢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傅漢思、王蓓譯(2010)。梅花與宮闈佳麗:中國詩選譯隨談。北京:三聯書店。
-
傅璇琮編、陳尚君編、徐俊編(2014)。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
琳達‧麥道威爾、徐苔玲譯、王志弘譯(2006)。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出版社。
-
舒蕪(2004)。紅樓說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黃永武(1979)。詠物詩的評價標準。古典文學,臺北:
-
黃明成(1980)。一隻「燈謎」的啟示—讀《紅》漫筆。紅樓夢學刊,1980(3),85-90。
-
黃郁珺(2008)。十八世紀英國紳士的大旅遊。臺北:唐山出版社。
-
黃雅歆(199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
-
楊家駱編(1974)。歷代詩史長編二輯。臺北:鼎文書局。
-
廖宜方(2011)。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廖振富(198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
-
廖蔚卿(1983)。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大主題─從登樓賦與蕪城賦探討遠望當歸與登臨懷古。幼獅學誌,17(3),88-121。
-
廖蔚卿(1997)。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
趙岡、陳鍾毅(1991)。紅樓夢新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
趙望秦、潘曉玲(2008)。胡曾《詠史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劉俟晨(1996)。探賾索幽隱迷津倏釋然─揭開《紅樓夢》懷古詩之謎。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49-54。
-
劉若愚、杜國清譯(1985)。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
歐麗娟(2001)。詩論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
-
蔡義江(1995)。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修訂本)。北京:團結出版社。
-
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
霍爾、諾德貝、馮川譯(1987)。榮格心理學入門。北京:三聯書店。
-
羅宗強(2003)。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
-
蘇瑞隆(2003)。二謝之間的橋樑─論鮑照的山水詩。廿一世紀漢魏六朝文學新視角:康達維教授花甲紀念論文集,臺北:
-
顧燕翎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公司。
-
顧燕翎編、鄭至慧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葉叡宸(2018)。王士禛〈秦淮雜詩〉與清初秦淮地景書寫的意義詮釋。臺大中文學報,62,105-151。
-
(2018)。《紅樓夢》中的「六朝」及其意涵。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6,127-157。
-
(2019)。叙事與抒情:《紅樓夢》詩學中的風格論。嶺南學報,12,115-139。
-
(2022)。晚清至二十世紀中期詞人擬/和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探論。中國文學學報,12,175-198。
-
(2023)。高中學生國語文詩歌閱讀特徵與策略之探討。教育實踐與研究,36(2),3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