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現存《元和三舍人集》相關問題考述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Yuanhe Sansheren Ji

DOI

10.6258/bcla.2017.87.02

作者

許銘全(Hsu, Ming-chuan)

关键词

翰林學士 ; 元和三舍人集 ; 王涯 ; 令狐楚 ; 張仲素 ; Hanlin academicians ; Yuanhe Sansheren Ji ; Wang Ya ; Ling Hu-chu ; Zhang Zhong-su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7期(2017 / 08 / 01)

页次

43 - 7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元和三舍人集》過去以為未有傳本,故而相關研究不多,本文於前人基礎上,嘗試作進一步討論。全文首先為此集全書內容作一提要鈎陳並略加考述,包括原序作者時代,現存詩篇、詩題之正確數目、後世書目著錄並由此推測其流傳狀況;其次,釐清此集作品乃奉敕撰進的樂府聲詩,而非三位學士相互酬和之作;復次,則針對此集原題名稱問題作一辨析;最後,在上述梳理基礎上,進一步由翰林學士職能角度切入,析論此集所透顯、反映出的中唐翰林學士文學與政治上的雙重職能,藉此凸顯《元和三舍人集》作為一本中唐三位翰林學士所作詩集,其文學與政治上的可能意涵。

英文摘要

There are few studies about the Yuanhe Sansheren Ji (元和三舍人集) because it was thought to be los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four aspects of this compilation on the base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Firstly, I make a synopsis of the compilation including the time of the original preface, the correct amount of poems and titles, the records of this compilation through the history of its circulation and so on. Secondly,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poems in the compilation are Yuefu lyrics (樂府聲詩) for the emperor, not responsory poetry of three Hanlin academicians (翰林學士). Thirdly, I discuss the controversial title of this compilation. Fourth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anlin academicians, , it points out both the literary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Yuanhe Sansheren J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明‧楊慎,《升菴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影印《萬有文庫》本。
  2. 清‧錢謙益撰,陳景雲注,《絳雲樓書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叢書集成初編》,影印《粵雅堂叢書》本。
  3.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叢書集成初編》據《海山仙館叢書》本影印。
  4. 元辛文房、傅璇琮編(1989)。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5. 宋王溥(1955)。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
  6. 宋司馬光(1956)。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7. 宋沈括、胡道靜校證(1987)。夢溪筆談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宋范鎮、宋宋敏求(1980)。東齋記事‧春明退朝錄。北京:中華書局。
  9. 宋計有功、王仲鏞校箋(2007)。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10. 宋程大昌、黃永年點校(2002)。雍錄。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2. 明胡震亨(1981)。唐音癸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明楊慎、王仲鏞箋證(1987)。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5. 唐白居易、朱金城箋校(1988)。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唐李商隱、劉學鍇校注、余恕誠校注(2002)。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7. 唐杜佑(1988)。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18. 唐杜甫、清仇兆鰲注(1980)。杜詩詳註。臺北:里仁書局。
  19. 唐杜牧、吳在慶校注(2008)。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 唐劉禹錫、陶敏校注、陶紅雨校注(2003)。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岳麓書社。
  21. 清王士禎編(2000)。唐人萬首絕句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2. 清永瑢(1968)。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清吳景旭(1998)。歷代詩話。北京:京華出版社。
  24. 清陸心源(1968)。皕宋樓藏書志。臺北:廣文書局。
  25. 清彭定求編(196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26. 丁福保輯(1978)。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丁福保輯(1978)。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199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尹楚兵(2008)。令狐楚年譜令狐綯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毛蕾(2000)。唐代翰林學士。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1. 任半塘(1982)。唐聲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吳企明(1985)。唐音質疑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吳相洲(2000)。唐代歌詩與詩歌傳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4. 岑仲勉(1982)。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外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杜文玉(2015)。大明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6. 辛德勇(1991)。隋唐兩京叢考。西安:三秦出版社。
  37. 岳娟娟(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38. 岳娟娟(2014)。唐代唱和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9. 孫國棟(2010)。唐宋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徐國能(2015)。《御覽詩》研究報告。「唐人選唐詩研讀班」第十次研讀會
  41. 馬得志(1987)。唐長安城發掘新收獲。考古,1987(4),310+329-336。
  42. 馬得志(1961)。1959-1960年唐大明宮發掘簡報。考古,1961(7),341-346。
  43. 張固也(1998)。論《新唐書‧藝文志》的史料來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2),87-90。
  44. 張煜(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45. 張煜(2009)。新樂府辭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6. 郭紹虞編(1983)。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郭紹虞編(1983)。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陳尚君(2008)。漢唐文學與文獻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9. 陳尚君(2011)。敬畏傳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50. 陳寅恪(2001)。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店。
  51. 陶敏、李一飛(2001)。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
  52. 傅璇琮(2004)。唐宋文史論叢及其他。鄭州:大象出版社。
  53. 傅璇琮(2011)。唐翰林學士傳論(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
  54. 傅璇琮(2011)。唐翰林學士傳論。瀋陽:遼海出版社。
  55. 傅璇琮編(1996)。唐人選唐詩新編。西安:陝西教育出版社。
  56. 傅璇琮編、施純德編(2003)。翰林三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57. 傅璇琮編、陳尚君編、徐俊編(2014)。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58. 葉國良(1997)。古代禮制與風俗。臺北:臺灣書店。
  59. 賈貴榮輯(2003)。日本藏漢籍善本書志書目集成。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60. 趙以武(1997)。唱和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61. 趙榮蔚(2000)。元和後期詩風之變與《御覽詩》。松遼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57-60。
  62. 鞏本棟(2013)。唱和詩詞研究—以唐宋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
  63. 賴瑞和(2016)。唐代高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