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說「逑」字及其相關問題

并列篇名

On the Word "Qiu" and Some Related Questions

DOI

10.6258/bcla.2017.87.03

作者

張宇衛(Chang, Yu-wei)

关键词

逑 ; 古文字 ; 君臣 ; 棗 ; 鵠 ; Qiu ; ancient words ; subject and monarch ; Zao ; tundra swan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7期(2017 / 08 / 01)

页次

81 - 11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逑)」部件為主軸,梳理此字被釋出的歷程,從中討論歷來學者說法的異同,並於學者已有的考釋基礎上,聯繫車輪製作、紡織圖,認為此字與車輪相關,主要刻劃車輻「勼(聚集)」於車轂之形。進而分析逑字從金文至楚簡的字形部件變化,最後因為與「來」產生混同,於是楚簡便以形符的沿用、改換與增構等方式予以區別。文中並針對「□(逑)」部件相關的古文字做梳理,認為甲骨卜辭「□」為「鵠」,屬於水鳥;金文的「逑」、「即」主要體現臣子對君王的關係,強調臣子能夠讎配無違。

英文摘要

Centering on the word "□(Qiu)," this article seeks to illustrate how the word was invented and draw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cholarly interpretations on it. Based on related textual studies and by reference to the illustration of textil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word was related to wheels. The word may be used to (1) describe the convergence of spokes at a hub; or (2) refer to the top of a carriage, which also means convergence. This article then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d "Qiu" from its appearance on the bronze inscriptions to Chu slips. To avoid confusion with the word "Lai" in Chu slips, the character of "Qiu" was modified into a graphic symbol.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some ancient words related to "Qiu." It argues that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 referred to "tundra swan," and the bronze inscriptions "Qiu" and "Ji" primarily embodied a subject's relation to his monarch, that is, the subject must carry out his oblig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徐中舒,〈[難字,請見原文]敦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2分,1931年12月,頁279-293。
  2. (1977)。山東臨沂金雀山九號漢墓出土帛畫。文物,1977(11)
  3. 侯乃峰,〈《赤鵠之集湯之屋》的「赤鵠」或當是「赤鳩」〉,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86〉,2013年1月8日。
  4. 徐俊剛,〈釋清華簡《說命中》的「𠂔」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old/SrcShow.asp?Src_ID=2028 〉,2013年3月29日。
  5. 單育辰, 〈釋[難字,請見原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old/srcshow.asp?src_id=2004〉,2013年1月23日。
  6. 張政烺,〈[難字,請見原文]字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本,1948年9月,頁165-171。
  7. 三國吳韋昭注、徐元誥集解、王樹民點校、沈長雲點校(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8. 宋何去非校(1965)。武經七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9. 東周呂不韋、許維遹校釋(2009)。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10. 東周屈原、宋洪興祖補註(2000)。楚辭補註。北京:中華書局。
  11. 東周荀況、王天海校釋(2005)。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東周莊周、清郭慶藩(2010)。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13. 東周管仲、黎翔鳳校注(2011)。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4.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5.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6. 梁顧野王(1967)。玉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7. 清朱駿聲(1994)。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清馬瑞辰(1989)。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
  19. 清劉體智(1979)。小校經閣金石文字。臺北:大通書局。
  20.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1. 漢佚名、清郝懿行疏(1966)。爾雅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2. 漢班固、清王先謙注(2008)。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漢許慎記、清段玉裁注(1999)。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出版社。
  24. 漢劉向錄、漢高誘注(1969)。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
  25. 漢劉熙、清王先謙疏證(2008)。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
  26. 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清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7. 漢韓嬰、許維遹校釋(2005)。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28. 丁驌(1966)。契文獸類及獸形字釋。中國文字,22,29-59。
  29. 于省吾(1981)。[難字,請見原文]盤銘文十二解。古文字研究,5,1-16。
  30. 于省吾(2009)。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
  31. 于省吾(1979)。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32. 山東省博物館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1982)。山東漢畫像石選集。山東:齊魯出版社。
  3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2004)。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34. 孔仲溫(2000)。郭店楚簡《緇衣》字詞補釋。古文字研究,22,243-250。
  35. 文術發(2002)。淮伯鼎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24,229-232。
  36. 方濬益(2004)。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37. 王國維(1956)。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38. 王國維(1983)。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39. 王輝(2006)。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
  40. 朱曉海編(2001)。新古典新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1. 吳大澂(2004)。愙齋集古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42. 李平心(1979)。《保卣銘》考釋。中華文史論叢,1,49-79。
  43. 李亞農(1955)。長囟盉銘文考釋。考古學報,9,177-181。
  44. 李零(1999)。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1999(17),455-542。
  45. 李學勤(1978)。論史墻盤及其意義。考古學報,1978(2),149-158。
  46. 李學勤(2012)。新整理清華簡六種概述。文物,2012(8),66-71。
  47. 來國龍(2014)。釋逨與逑—兼談古文字中的「拼音字」。饒宗頤國學院院刊,1,171-195。
  48. 周寶宏(2008)。西周金文考釋六則。古文字研究,27,220-227。
  49. 孟蓬生(2004)。釋「𠦪」。古文字研究,25,267-272。
  50. 侯志義編(1990)。西周金文選編。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51. 俞偉超編(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52. 南京博物院、邳縣文化館(1984)。東漢彭城相繆宇墓。文物,1984(8),22-29。
  53. 孫詒讓(1989)。古籀餘論。北京:中華書局。
  54. 孫稚雛(1986)。長囟盉銘文匯釋。古文字研究,13,202-208。
  55. 徐廣才(2014)。〈天問〉新箋三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4(2),50-52。
  56. 徐寶貴(2010)。甲骨文考釋與殷商動物研究。中國文字學報,3,21-36。
  57. 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58. 馬承源(1988)。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北京:文物出版社。
  59. 高漢玉(1979)。台西村商代遺址出土的絲織品。文物,1979(6),44-48。
  60. 張世超(1996)。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
  61. 張政烺(1976)。何尊銘文解釋補遺。文物,1976(1),66。
  62. 張哲(1962)。釋來麥釐。中國文字,1962(7),1-7。
  63. 張桂光(2004)。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64. 張桂光(1998)。古文字考釋十四則。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
  65.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2012)。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參)。上海:中西書局。
  66.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2010)。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
  67. 許富宏(2008)。鬼谷子集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68. 郭小武(1998)。商周文字與文化二考。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
  69. 郭沫若(1955)。長囟盉銘釋文。文物參考資料,1955(2),128。
  70. 郭沫若(1999)。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71. 陳斯鵬(2012)。新見金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
  72. 陳漢平(1993)。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3. 陳劍(2013)。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4. 陳劍(2007)。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
  75. 單育辰(2014)。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76. 湖北荊沙鐵路考古隊(1991)。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77. 湯餘惠(1998)。讀金文鎖記(八篇)。出土文獻研究,3,60-66。
  78. 湯餘惠(1995)。釋[難字,請見原文]、[難字,請見原文]。華夏考古,1995(4),102-103+110。
  79. 黃天樹(2006)。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80. 黃然偉(1965)。殷王田獵考(中)。中國文字,15,1-46。
  81. 黃德寬(1998)。釋金文[難字,請見原文]字。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
  82. 黃德寬、徐在國(1998)。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長春:
  83. 黃錫全(2005)。汗簡古文注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84. 董珊(2010)。楚國簿記與楚國量制研究。考古學報,2010(2),171-206。
  85. 董蓮池(2010)。西周金文幾個疑難字的再研究。古文字研究,28,275-280。
  86. 裘錫圭(2012)。從文字學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雜性。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
  87. 裘錫圭(1978)。史墻盤銘解釋。文物,1978(3),25-32。
  88. 裘錫圭編(2014)。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北京:中華書局。
  89. 劉心源(2004)。奇觚室吉金文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90. 劉釗編、洪颺編、張新俊編(2009)。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91. 劉國勝(1999)。郭店竹簡釋字八則。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42-44。
  92. 戴家祥(1978)。墻盤銘文通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2),60-82。
  93. 戴家祥編(1995)。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
  94. 顏世鉉(1999)。郭店楚簡淺釋。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
  95. 嚴一萍(1983)。金文總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96. 嚴一萍(1985)。釋[難字,請見原文]。中國文字,1985(10),121-124。
被引用次数
  1. 張惟捷(2022)。武丁時期人物「子商」史跡疏證。臺大歷史學報,69,225-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