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康有為《教學通義》撰作時間考辨-兼論其思想之轉折

并列篇名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ates of Kang Youwei's Jiaoxue Tongyi andon the Changes of his Thoughts

DOI

10.6258/bcla.2017.88.02

作者

傅凱瑄(Fu, Kai-hsuan)

关键词

康有為 ; 《教學通義》 ; 《民功篇》 ; 官師合一 ; Kang Youwei ; Jiaoxue Tongyi ; Min gong pian ; guanshi heyi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8期(2017 / 11 / 01)

页次

33 - 7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教學通義》是康有為(1858-1927)光緒十七年刊印《新學偽經考》前的重要作品。據康氏《我史》所記,此稿成於光緒十二年,然若與康氏其他著作相參,不無可疑。本文第二至六節分別據《民功篇》,光緒十四年之書信、上書、筆記,康氏之殘存日記,以及光緒十五年〈與沈刑部子培書〉,與《教學通義》相比對,並分析《教學通義》立論之歧異處,重新勾勒康有為的思想發展脈絡:康有為可能於光緒十三、四年因注意西方制度而留心《周禮》,後受章學誠(1738-1801)論「官師合一」之制所啟發,始著手寫作《教學通義》。細繹此稿,可窺見康氏由「治教合一」轉為「君師二分」之跡,以及接受廖平(1852-1932)《今古學考》對今學、古學之區分,成為其日後倡議孔子創教改制的契機。

英文摘要

Jiaoxue Tongyi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in Kang Youwei's (1858-1927) early years. It was written in 1886 based on Kang's Wo shi. Though this statement has been accepted in academia, it seems doubtful if we compare Jiaoxue Tongyi with Kang's other writings. According to Min gong pian, the written statement to high authorities, the letters to the ministers, the extant diary of Kang's, and "Yu Shen xingbu Zipei shu," Kang might draw inspiration from Zhang Xuecheng (1738-1801) and started to write Jiaoxue Tongyi in late 1888. At first, Kang advocated Zhang's idea of "guanshi heyi" (officials and teachers are identical)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Zhou li (Rites of Zhou). While getting disappointed about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he turned his opinion into "guanshi fenli" (officials and teachers cease to be identical). He then adopted the doctrine in Liao Ping's Jing gu xue kao and declared that Confucius reformed the political system by writing Chunqiu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is article will contribute to clarifying Kang's changes of though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7)。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宋朱熹、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2007)。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3. 清康有為(1986)。教學通義。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上海:
  4. 清康有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1986)。戊戌變法前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 清康有為、姜義華編校、吳根樑編校(1987)。康有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清康有為、姜義華編校、張榮華編校(2007)。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 清康有為、姜義華編校、張榮華編校(2007)。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8. 清康有為、姜義華編校、張榮華編校(2007)。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 清康有為、樓宇烈整理(2012)。康子內外篇(外六種)。北京:中華書局。
  10. 清康有為、蔣貴麟編(1978)。萬木草堂遺稿。臺北:成文出版社。
  11. 清郭慶藩、王孝魚點校(1961)。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12. 清章學誠(1985)。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13. 丁亞傑(2002)。清末民初公羊學研究─皮錫瑞、廖平、康有為。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4. 王汎森(2014)。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5. 朱維錚(1997)。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宋德華(2002)。嶺南維新思想述論。北京:中華書局。
  17. 李三寶(1975)。《康子內外篇》初步分析─康南海現存最早作品。清華學報,新11(1、2),213-247。
  18. 李耀仙編(1989)。廖平學術論著選集(一)。成都:巴蜀書社。
  19. 沈國威(2007)。時代的轉型與日本途徑。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
  20. 周啟榮、劉廣京(1984)。學術經世:章學誠之文史論與經世思想。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1. 房德鄰(1990)。康有為和廖平的一樁學術公案。近代史研究,1990(4),80-93。
  22. 房德鄰(2003)。論康有為1888 年上書。浙江學刊,2003(4),135-140。
  23. 房德鄰(2012)。論康有為從經古文學向經今文學的轉變─兼答黃開國、唐赤蓉先生。近代史研究,2012(2),100-114。
  24. 林克光(1988)。革新派巨人康有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5. 茅海建(2007)。「康有為自寫年譜手稿本」閱讀報告。近代史研究,2007(4),120-142。
  26. 唐文明(2012)。敷教在寬─康有為孔教思想申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7. 唐文治(1963)。茹經堂文集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28. 夏東元編(1982)。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9. 馬忠文(2002)。1888 年康有為在北京活動探微。浙江學刊,2002(4),197-201。
  30. 張勇(2005)。康有為的「作偽」及其限度─以康氏戊子鄉試自述為例。歷史研究,2005(6),174-176。
  31. 張榮華(2013)。康有為《孔子改制考》進呈本的思想宗旨。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99-104。
  32. 張榮華整理(2009)。康有為日記(1886-1889 年)。近代史資料,119,32-55。
  33. 梁啟超、朱維錚校注(1985)。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4. 陳鵬鳴(2004)。試論章學誠對於近代學者的影響。章學誠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35. 陳鵬鳴(1998)。康有為與近代學風的轉變。中國文化研究,1998(3),38-43。
  36. 湯志鈞(1957)。戊戌變法史論叢。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37. 湯志鈞(1984)。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北京:中華書局。
  38. 黃進興(2003)。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39. 黃開國、唐赤蓉(2010)。《教學通義》中所雜糅的康有為後來的經學思想。近代史研究,2010(1),97-114。
  40. 黃開國、唐赤蓉(2009)。從《教學通義》看康有為早年思想。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21-34。
  41. 黃彰健(1970)。論光緒十四年康有為代屠仁守草摺事。戊戌變法史研究,臺北:
  42. 董士偉(1994)。康有為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43. 賈曉慧(1987)。康有為早期大同思想的形成及其與第一次上書的關係。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85-96。
  44. 賈曉慧(1988)。康有為早期大同思想的形成及其與第一次上書的關係(續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22-35。
  45. 劉巍(2005)。《教學通義》與康有為的早期經學路向及其轉向─兼及康氏與廖平的學術糾葛。歷史研究,2005(4),49-68。
  46. 蔡樂蘇、張勇、王憲明(2001)。戊戌變法史述論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47. 鄭吉雄(1992)。論章學誠的「道」與經世思想。臺大中文學報,5,303-328。
  48. 蕭公權、汪榮祖譯(1988)。康有為思想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9. 錢穆(2011)。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二)。北京: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