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鹽鐵會議的政治義涵新探-霍光的意圖與桑弘羊在處境認知上的盲點

并列篇名

New Interpretation on the Discussion on Salt and Iron- The Political Intention of Huo Guang and the Unperceived Situation of Sang Hong-yang

DOI

10.6258/bcla.201805_(89).01

作者

林聰舜(Lin, Tsung-shun)

关键词

鹽鐵會議 ; 霍光 ; 桑弘羊 ; 輪臺詔 ; Discussion on Salt and Iron ; Huo Guang ; Sang Hong-yang ; Luntai Imperial Order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9期(2018 / 05 / 01)

页次

1 - 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歷來學者多將鹽鐵會議視為中朝的霍光打擊外朝的桑弘羊的鬥爭。本文分由參與鹽鐵會議不同人物的表現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將霍光發動鹽鐵會議,解讀為打擊桑弘羊的鬥爭,難以成立。如何在繼承武帝的事業與「與民休息」間取得平衡,是霍光要面對的問題,依循此一架構,本文重新探討霍光的政治意圖。本文也論述〈輪臺詔〉不是帝國路線的根本改變,因而將鹽鐵會議視為繼續執行武帝〈輪臺詔〉與否的鬥爭,就失去了根據。桑弘羊無法超越政策辯護者的立場,眼光侷限在「為國家興榷筦之利」的貢獻,看不到霍光召開鹽鐵會議的政治意圖。霍光召開鹽鐵會議的目的雖不在鬥倒桑弘羊,但桑弘羊在不自覺中淪為霍光的棋子,在進行一場為霍光作嫁的論爭。

英文摘要

For years, researchers have regarded the Discussion on Salt and Iron as the conflict between Huo Guang (?-68B.C.) and Sang Hong-yang (155B.C.-80B.C.) as a political approach to take absolute power in which Huo Guang in the inner palace used to crash Sang Hong-yang in the outer palace. However, after analyzing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Discussion on Salt and Ir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is study cannot agree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evious studies. How to balance the expansionism of Emperor Wu of Han (ruling from 141 B.C. to 87 B.C.) and returning the people peace and security was the problem that Huo Guang should be faced with. Based on the issue, this study discusses and interprets the political intention of Huo Guang. Also,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Luntai Imperial Order" did not lead to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of the policy of the Han Dynasty; the Discussion on Salt and Iron c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extension of the Order. Sang Hong-yang could not transcend his stance as a defender of national policies, limiting himself to only see the benefits of monopolizing and could not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intention of Huo Guang to hold the Discussion on Salt and Iron. Although Huo Guang aimed not to oppose to Sang Hong-yang in the Discussion on Salt and Iron, Sang became a pawn in Huo Guang's political gam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西漢桓寬編、王利器校注(1992)。鹽鐵論校注(定本)。北京:中華書局。
  2. 宋王應麟(1977)。通鑒答問。臺北:大化書局。
  3. 宋司馬光、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1972)。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
  4. 宋林虙編(1973)。兩漢詔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宋徐天麟(1985)。西漢會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 漢司馬遷(2013)。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7. 漢桓寬編、王利器校注(1992)。鹽鐵論校注(定本)。北京:中華書局。
  8.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201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9. 漢班固、清王先謙補注(1955)。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古石(1996)。嚴謹精進,有恨無悔─田餘慶教授的中國史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112-114。
  11. 田餘慶(1993)。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12. 安作璋(2015)。秦漢史研究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3. 成祖明(2016)。內部秩序與外部戰略:論〈輪臺詔〉與漢帝國政策的轉向—謹以此文紀念田餘慶先生。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37-154。
  14. 吳濤(2011)。「術」、「學」紛爭背景下的西漢《春秋》學─以《穀梁傳》與《公羊傳》的升降為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5. 呂思勉(2009)。中國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李浩(2015)。「司馬光重構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說獻疑─與辛德勇先生商榷。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6),216-222。
  17. 杜希德編、魯惟一編、韓復智譯(1996)。劍橋中國史‧秦漢篇。臺北:南天書局。
  18. 辛冠潔編、丁健生編(1985)。中國古代佚名哲學名著評述。濟南:齊魯書社。
  19. 辛德勇(2014)。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5-50+178。
  20. 辛德勇(2015)。製造漢武帝─由漢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資治通鑑》的歷史構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1. 徐復觀(1979)。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2. 晉文(2005)。桑弘羊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3.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1985)。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24. 陳蘇鎮(2011)。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5. 勞榦(2006)。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6. 湯志鈞、華友根、承載、錢杭(1994)。西漢經學與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黑琨(2004)。魏相非參加鹽鐵會議之賢良考。廣西社會科學,2004(4),142-143。
  28. 楊勇(2016)。再論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一種政治史與思想史的聯合考察。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55-169。
  29. 劉守剛、劉雪梅(2012)。鹽鐵論與皇朝財政的基因。上海財經大學學報,14(3),19-26。
  30. 劉俊文編(1993)。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
  31. 閻步克(1993)。漢武帝時「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3),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