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陳傅良《春秋後傳》的解經方法

并列篇名

Chen Fuliang'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s in his Chunqiu Houzhuan

DOI

10.6258/bcla.201805_(89).02

作者

康凱淋(Kang, Kai-lin)

关键词

陳傅良 ; 春秋 ; 左傳 ; 永嘉 ; Chen Fuliang ; Chunqiu ; Zuo Zhuan ; Yongjia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9期(2018 / 05 / 01)

页次

41 - 7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南宋陳傅良《春秋後傳》為研究對象,從經學史與學術史兩條脈絡,考察是書的解經方法。陳傅良依循呂祖謙詮解《左傳》的研究模式,發揮永嘉學派「通世變」的治學綱領,對春秋史事提出歷史敘述與解釋,並將之作為判斷標準,廓清《春秋》經文書辭的異同,推尋聖筆褒貶與麟經大義。這不僅延續兩漢《公羊》學的解經傳統,也體現永嘉學派經、史兼治的學術特色,較蘇轍、朱熹、呂大圭、黃震等輩更能落實經、史交融的方法。而此動機是不滿程門後學將形上「理欲」扣緊《春秋》的治學理路,因此選擇將形下「世變」融貫《春秋》,以歷史制度和具體事功為導向,矯正漸已淪於虛誕空無的程門學風,並試圖藉此躋身學林,有意躍升為學術之主流。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studies Chunqiu Houzhuan (Later Commentary on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written by Chen Fuliang (1137-1203)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t investigates the way of interpreting the Classics in this book under the contexts of the history of the Classics and academic history. Chen Fuliang followed the research mode that Lu Zuqian (1137-1181) had used to interpret Zuo Zhuan (Commentary of Zuo), and further developed the research guidelines "Penetration of Worldly Changes" from Yongjia School so as to make historical nar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He regarded the guidelines as criteria to clarify Chunqiu's textual differences and sought the true meanings in its praise and criticism. This not only extended the tradition of interpreting the Classics in the Gongyang Zhuan (Commentary of Gongyang) learning in the Han Dynasty, but also embodied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Yongjia School both in studying the Classics and history. Comparing with such scholars as Su Che (1039-1112), Zhu Xi (1130-1200), Lu Dagui (1227-1275), and Huang Zhen (1213-1281), Chen had better methodology in integrating the studies of Classics into historical research. Such integration was motivated by hi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post-Cheng Neo-Confucianism scholars who attached the metaphysical idea of "heavenly principles vs. human desires" to Chunqiu. He therefore decided to take the physical idea of "changes in the world" in understanding Chunqiu. As such, his ideas became the academic mainstream and thus raised his reputation in academia in terms of adjusting Cheng Sect's absurd and nihilistic learning climate to concrete historical descriptions and happening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時民(2005)。「通古今之變」的史學傳統。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4,35-58。
    連結:
  2. (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 (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4. (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5.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85)。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85)。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5. (1985)。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1985)。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8. (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9. (1985)。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 (1985)。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1985)。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3. (1985)。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4.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25. (1985)。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6.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元脫脫(1975)。宋史。臺北:洪氏出版社。
  28. 元黃溍(1985)。黃文獻公集。北京:中華書局。
  29. 元劉塤(1985)。隱居通議。北京:中華書局。
  30. 宋朱熹、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宋吳子良(1985)。荊溪林下偶談。北京:中華書局。
  32. 宋呂祖謙、黃靈庚編、吳戰壘編(2008)。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3. 宋李綱、王瑞明點校(2004)。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
  34. 宋周密、張茂鵬點校(1983)。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
  35. 宋胡安國、錢偉彊點校(2010)。春秋胡氏傳。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6. 宋陳傅良、周夢江點校(1999)。陳傅良先生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37. 宋程顥、宋程頤、王孝魚點校(2004)。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38. 宋葉適、劉公純點校、王孝魚點校、李哲夫點校(1961)。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
  39. 宋樓鑰(1985)。攻媿集。北京:中華書局。
  40. 宋歐陽修、宋徐無黨注(1976)。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
  41. 宋蘇轍(1985)。春秋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42. 明王禕(1985)。王忠文公集。北京:中華書局。
  43.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釋(1980)。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
  44. 梁劉勰、范文瀾註(1958)。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5.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87)。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
  46. 清孔廣森、崔冠華校點(2012)。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7. 清王鳴盛、黃曙輝點校(2005)。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48. 清皮錫瑞(1974)。經學通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49. 清紀昀、清陸錫熊、清孫士毅(1997)。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50. 清孫希旦、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1. 清孫詒讓、潘猛補點校(2011)。溫州經籍志。北京:中華書局。
  52. 清孫蕖田(1981)。宋陳文節公傅良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3. 清郭慶藩集釋(1987)。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54. 清章學誠、倉修良編注(2005)。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55. 清黃宗羲、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點校、梁運華點校(1986)。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56. 清蘇輿、鍾哲點校(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57. 清顧棟高輯、吳樹平點校、李解民點校(1993)。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
  58.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2003)。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59. 尹波編(2013)。張九成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60. 王立新(2003)。開創時期的湖湘學派。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61. 王宇(2012)。道行天地:南宋浙東學派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2. 王汎森(2014)。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63.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4. 束景南(2001)。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65. 李建軍(2008)。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6. 杜維運(2005)。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67. 沈玉成、劉寧(1992)。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68. 沈善洪編(2009)。浙江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69. 阮芝生、趙林校訂(2013)。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北京:華夏出版社。
  70. 孫旭紅(2014)。居今與志古:宋代《春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1. 康凱淋(2014)。胡安國《春秋傳》研究。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
  72. 張高評(2016)。比屬觀義與宋元《春秋》詮釋學。經學文獻研究集刊,上海:
  73. 張高評(2014)。《春秋》書法與「義」在言外─比事見義與《春秋》學史研究。文與哲,25,77-130。
  74. 陳寅恪(1980)。寒柳堂集。臺北:里仁書局。
  75. 傅增湘纂輯(1974)。宋代蜀文輯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76. 蒙文通、蒙默編(1993)。蒙文通學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77. 趙伯雄(2004)。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78. 戴維(2004)。春秋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79. 魏義霞(2009)。理學與啟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陳威睿(2022)。元代《春秋》科試議題研究-以「試題類型」、「程文答卷」與「許用胡《傳》」為核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60,137-177。
  2. 康凱淋(2020)。汪克寬《春秋胡傳附錄纂疏》的學術取向。政大中文學報,34,83-121。
  3. (2021)。陳傅良《春秋》學與古文關係研究。人文中國學報,33,2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