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皮日休、陸龜蒙與道家-晚唐儒家復興的一個側面

并列篇名

Pi Ri-xiu, Lu Gui-meng and Taoism: An Aspect of the Confucian Revival in Late Tang

DOI

10.6258/bcla.201805_(89).03

作者

李長遠(Lee, Chang-yuan)

关键词

皮日休 ; 陸龜蒙 ; 晚唐儒家復興 ; 道家 ; 茅山上清傳統 ; Pi Ri-xiu ; Lu Gui-meng ; the Confucian Revival in late Tang ; Taoism ; the Maoshan-Shangqing tradition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9期(2018 / 05 / 01)

页次

77 - 1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學界一般認為,晚唐儒家復興是中唐儒學潮流的延續,並深受韓愈思想的影響。本文以皮日休和陸龜蒙為例,嘗試發掘過去較少注意到的思想面向。主要的發現是,他們視儒家學說為經世唯一合理的思想準則,在維繫集體秩序及公共生活的領域裡,擁有絕對的權威,不容其他思想系統的介入和挑戰。在這個意義上,皮日休曾有排拒佛老的言論。然而,在私人領域裡,皮、陸崇尚養生,懷抱神仙的理想,過著道家式的生活,特別與茅山上清的道教傳統有緊密連結,顯示道家在他們的精神及文化生活中仍具有重要價值。皮、陸的思想狀態並非晚唐的獨特現象,當時其他儒家復興的成員,也以不同的方式兼融道家元素,韓愈主張一元化的儒家價值世界、堅決排除其他思想因子的觀點,並未獲得共鳴。相對而言,晚唐儒家皆視佛教為外來宗教,認為它的廣泛流行嚴重破壞了原本華夏的生活秩序,大不利於儒家政教的推行,故表現出親道排佛的傾向。

英文摘要

By analyzing two intellectuals, Pi Ri-xiu (834?-883?) and Lu Gui-meng (?-882?),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ncover some unnoticed aspects of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n late Tang while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the Confucian revival, via the influence of Han Yu's (768-824), wa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mid-Tang Confucianism. Pi and Lu considered Confucianism the paramount principle for statecraft and the absolute authority in maintaining the order of the collective and public life. Hence, Pi advocated excluding Buddhism and Taoism from the public domain. However, in their private domain, both Pi and Lu pursued the dream of becoming immortal deity, engaged in the practice of refining medicine, and thus led a Taoist style of life tha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oshan-Shangqing (茅山上清) tradition. Taoism in reality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i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which was not unique to these two figures. In the late Tang period, many intellectuals participated in the Confucian revival and also included various Taoist elements in their personal life. Han Yu's advocacy of "Confucian monism" resonated less from late Tang Confucians' mind; instead, they regarded Buddhism as a foreign religion, arguing that its prevalence had grievously upset the Hua-Xia (華夏) order and impeded the promotion of Confucianism-based political systems. As a result, while being tolerant of or even drawn close to Taoism, these Confucians remained adamant opponents against Buddh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7.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0. (2004)。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
  11. 五代王定保(1985)。唐摭言。北京:中華書局。
  12. 五代孫光憲、賈二強點校(2002)。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
  13. 宋王溥、牛繼清校證(2012)。唐會要校證。西安:三秦出版社。
  14.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1988)。資治通鑑。臺北:天工書局。
  15. 宋計有功、王仲鏞校箋(2007)。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16. 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2003)。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
  17.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8. 南朝宋劉義慶、梁劉孝標注、楊勇校箋(2006)。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19.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20. 唐皮日休、蕭滌非整理、鄭慶篤整理(1981)。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唐杜牧(1978)。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唐杜荀鶴(1994)。杜荀鶴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唐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24. 唐張讀(1983)。宣室志。北京:中華書局。
  25. 唐陸龜蒙、何錫光校注(2015)。陸龜蒙全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
  26. 唐黃滔(1989)。唐黃先生文集。上海:上海書店。
  27. 唐劉禹錫(1990)。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
  28. 唐劉蛻(1979)。劉蛻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唐羅隱、潘慧惠校注(2011)。羅隱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0. 晉王嘉、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1981)。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
  31. 晉葛洪、王明校釋(1985)。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32. 梁陶弘景、王家葵輯校(2011)。登真隱訣輯校。北京:中華書局。
  33. 梁陶弘景、吉川忠夫編、麥谷邦夫編、朱越利譯(2006)。真誥校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4.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86)。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清董誥編(1983)。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36. 漢揚雄、汪榮寶義疏、陳仲夫點校(1987)。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37. Kohn, Livia(2003).Monastic Life in Medieval Daois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38. Kohn, Livia(2000).Daoism Handbook.Leiden:BrillBrill.
  39. Meyer, Jan De(1992).Confucianism and Daoism i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Luo Yin.T'ang Studies,10-11,67-80.
  40. Schipper, Kristofer,Verellen, Franciscus(2004).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1. Strickmann, Michel(1977).The Mao-shan Revelations: 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T'oung-pao,63,1-63.
  42. Weinstein, Stanley(1987).Buddhism under the T'a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3. 小林正美(1990)。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創文社。
  44. 小林正美(2003)。唐代の道教と天師道。東京:知泉書館。
  45. 王仲犖(2007)。隋唐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
  46. 王國軒(1989)。皮日休與晚唐儒學。孔子研究,1989(1),43-47。
  47. 王國堯(2014)。中唐儒學復興運動與晚唐五代儒學。明大アジア史論集.氣賀澤保規先生退休記念号,18,319-335。
  48. 王錫九(2004)。皮陸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49. 任繼愈編(1990)。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0. 吉川忠夫編(1998)。六朝道教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51. 江政寬(2009)。皮日休的生平與思想─兼論其在唐宋之際思想變遷中的角色。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52. 吾妻重二(2004)。朱子学の新研究─近世士大夫の思想史的地平。東京:創文社。
  53. 李定廣(2012)。羅隱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4. 李福標(2011)。皮陸年譜。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55. 李遠國(2011)。天蓬、天蓬信仰及其圖像的考辨。宗教學研究,2011(2),1-7。
  56. 和田英信(1990)。陸亀蒙について。集刊東洋學,64,21-39。
  57. 姚垚(198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8. 砂山稔(1990)。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平河出版社。
  59. 孫昌武(1984)。唐代古文運動通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60. 宮川尚志(1951)。茅山派道教の起源と性格。東方宗教,創刊號,21-27。
  61. 張超然(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62. 張躍(1993)。唐代後期儒學的新趨向。臺北:文津出版社。
  63. 陳弱水(2016)。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64. 陳弱水編(2012)。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5. 陳國符(1963)。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
  66. 陳國符(2004)。陳國符道藏研究論文集,上海:
  67. 陳寅恪(2001)。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68. 陳啟智(2011)。中國儒學史.隋唐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9. 陳耀庭(2003)。道教禮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70. 傅樂成(1977)。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1. 傅璇琮編(1990)。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72. 福井文雅(2000)。道教の歷史と構造。東京:五曜書房。
  73. 福井康順監修(1983)。道教。東京:平河出版社。
  74. 窪德忠(1996)。庚申信仰の研究。東京:第一書房。
  75. 劉國盈(1984)。唐代古文運動論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76. 劉揚忠(1987)。劉蛻、孫樵與唐代古文運動。唐代文學論叢,西安:
  77. 盧國龍(1997)。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78. 蘇雪林(1992)。唐詩概論。上海:上海書店。
被引用次数
  1. 謝世維(Shu-Wei Hsieh)(2021)。十四世紀江南正一道教的隱逸與修練文化。師大學報。66(2)。5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