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井上伊之助《生蕃記》研究:隘勇線社會的風俗誌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Inoue Inosuke's Records of Indigenous Peoples: The Social Custom Records of the Barrier Defense Lines

DOI

10.6258/bcla.201911_(92).04

作者

柳書琴(Liu, Shu-qin)

关键词

井上伊之助 ; 基督教 ; 《生蕃記》 ; 尖石 ; 隘勇線 ; Inoue Inosuke ; Christianity ; Records of Indigenous Peoples ; Jianshi ; the Barrier Defense Lines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92期(2019 / 11 / 01)

页次

117 - 16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井上伊之助(1882-1966),被尊為「臺灣原住民醫療與宣教之父」。1926年以兩年時間輯錄他在新竹加拉排部落行醫傳道的日記、研究文章等,在東京出版為《生蕃記》。筆者認為,該書是從日本人角度坦誠了解並再現馘首文化的珍貴風俗誌。在有關它的殖民醫療、基督教教化等文化批判日益展開之際,加強其社會歷史分析有其必要。因此,筆者提出「隘勇線社會風俗誌」之觀點,企圖重現1910年代內灣溪上游的社會狀況。本文首先提出白虹生(長谷理教)〈討蕃慰問紀行〉,作為核對井上不同於官軍警觀點之基礎。其次,以日記為中心,考察井上與原住民部落建立關係的歷程。最後二節,分析井上對馘首風俗的記錄及觀點改變,挖掘他與緒方正基、森丑之助等人在「理蕃體制」下的異議者形象,及其作品中的不服從聲音──反討蕃、不流血、宗教同化、原住民族獨立自主主義。

英文摘要

Inoue Inosuke (1882-1966), honored as the Father of medical treatment and missionary for the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published Records of Indigenous Peoples in Tokyo, a book including diaries, research papers and many others when he practiced medicine and did missionary work in Mklapay Tribe, Hsinchu for 2 years from 1926. I think this book fairly understands and represents the precious custom records of headhunting culture from a Japanese perspective. When the cultural criticism regarding its colonial medical treatment, Christian education and others becomes increasingly active, it is necessary to reinforce its soci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idea in "the social custom records of the barrier defense lines," I attempt to represent the social conditions at the upstream of Neiwan Stream in the 1910s. This article first uses Bai Hong-sheng's (Hase Likyo) "Notes on Comforting Indigenous Crusaders" as the basis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oue's and military and police officers' views. Secondly,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process of how Inoue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 with indigenous tribes. Final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Inoue's records of headhunting custom and the changes of his perspectives. I explore Inoue's, Mori Ushinosuke's, Ogata Masaki's and others' dissident image under the indigenous control policy. I also scrutinize the voices of disobedience in Inoue's work-disagreement against indigenous crusaders, bloodlessness, religion assimilation, and independence of indigenous peopl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石丸雅邦(2011)。臺灣日本時代理蕃警察所使用之蕃語教材研究─以 1930 年代被出版的「理蕃警察蕃語集」為例。臺灣語文研究,6(1),1-49。
    連結:
  2. 黃國超(2004)。殖民、醫療與救贖──從日治時期井上伊之助的泰雅民族誌談起。通識教育年刊,6,85-120。
    連結:
  3. 鈴木哲造(2007)。日治初年臺灣衛生政策之展開──以「公醫報告」之分析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7,143-180。
    連結:
  4. Jeal, Tim(2013).Livingstone: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5. 下村作次郎(2000)。蕃人ライサ。東京:ゆまに書房。
  6. 大江志乃夫編(1992)。近代日本と植民地 2:帝国統治の構造。東京:岩波書店。
  7. 山部歌津子,《蕃人ライサ》,東京:銀座書房,1931。
  8. 山部歌津子(2000)。蕃人ライサ。東京:ゆまに書房。
  9. 中央研究院,〈日治時期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1907 年)〉,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製作,〈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2019 年 9 月 26 日上網。
  10. 中央研究院,〈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製作,〈https://reurl.cc/jd1W6q〉,2019 年 9 月 26 日上網。
  11. 井上伊之助,《生蕃記》,東京:警醒社書店,1926。
  12. 井上伊之助(1951)。蕃社の曙──台湾伝道の思い出。堺:ともしび社。
  13. 井上伊之助,〈森丙牛氏を偲びて 三年前謎の死を遂げた(上)、(下)〉,《臺灣日日新報》,1928 年 7 月 7-8 日。
  14. 井上伊之助(1960)。台湾山地伝道記。東京:新教出版社。
  15. 井上伊之助,〈蕃界生活の回顧〉,《社會事業の友》第 14 期,1930 年 1 月,頁115-117。
  16. 井上伊之助,石井玲子(譯)(1997).臺灣山地傳道記:上帝在編織.臺南:人光出版社.
  17. 井上伊之助,石井玲子(譯)(2016).臺灣山地傳道記:上帝在編織.臺北:前衛出版社.
  18. 王學新(2004)。日治時期的隘勇線前進策略:以竹苗地區為主。竹塹文獻雜誌,29,93-108。
  19. 白虹生,〈討蕃慰問紀行〉,《臺灣日日新報》,1910 年 10 月 9、11、13、14、15、19 日。
  20. 石丸雅邦(2017)。「蕃語講習」──日本時代理蕃警察的臺灣原住民語言訓練(二)。原住民族文獻,35,33-63。
  21. 池內輝雄編、木村一信編(2014)。〈外地〉日本語文学への射程。東京:双文社。
  22. 官大偉(2019).李崠山事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3. 東のぞみ(2004)。台湾における原住民教会の歴史と『原住民神學』の形成──台湾基督長老教会と日本基督教団との宣教協約の視点から。神學研究,51,199-213。
  24. 東京帝國秘密探偵社編,《大衆人事録:外地・満支・海外篇》,東京:帝國秘密探偵社,1943。
  25. 林茂成,范燕秋,瓦歷斯.諾幹(2005).桃園縣老照片故事 2:泰雅先知樂信‧瓦旦.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26. 林修澈(2018).臺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7. 松岡格,周俊宇(譯)(2018).「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8. 范燕秋(1999)。疾病、邊緣族群與文明化的身體──以 1895-1945 宜蘭泰雅族為例。臺灣史研究,5(1),141-175。
  29. 森丑之助,〈蕃地に培れる信仰の幼芽──カラパイ蕃を去り井上伊之助君〉,《生蕃記》,東京:警醒社書店,1926,頁 118-122。
  30. 森丙牛(森丑之助),〈頭目タイモ‧ミッセル、東都一流紳士と交驩し、堂堂日蕃親和を演說す〉)(〈頭目 Temu Mesyong 與東都──流紳士交歡,堂堂演說日蕃親和〉),《臺灣日日新報》,1925 年 6 月 16 日。
  31. 無著撰人,〈新竹の招魂祭討蕃戰病者の為め〉,《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 8 月 15 日。
  32. 無著撰人,〈屈尺通信〉,《臺灣日日新報》,1905 年 1 月 28 日。
  33. 無著撰人,〈新竹蕃界の送電〉,《臺灣日日新報》,1909 年 12 月 25 日
  34. 無著撰人,〈討伐前進隊情報傷者轉送〉,《臺灣日日新報》,1912 年 11 月1 日、1912 年 11 月 25 日。
  35. 無著撰人,〈討蕃と赤十字救護班〉,《臺灣日日新報》,1910 年 6 月 21 日。
  36. 無著撰人,〈觀光蕃人の消息〉,《臺灣日日新報》,1897 年 8 月 18 日。
  37. 無著撰人,〈新竹蕃界の送電〉,《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 7 月 3 日、1910 年 7 月 10 日
  38. 無著撰人,〈生蕃記を讀む 井上伊之助氏著〉,《臺灣日日新報》,1928 年 1月 23 日。
  39. 無著撰人,〈新竹蕃界の送電〉,《臺灣日日新報》,1913 年 2 月 7 日。
  40. 無著撰人,〈觀光蕃人歸來す〉,《臺灣日日新報》,1897 年 9 月 1 日。
  41. 無著撰人,〈新竹蕃界の慘劇〉,《臺灣日日新報》,1912 年 7 月 3 日。
  42. 落合由治(2009)。台湾日本統治時代文学作品『蕃人ライサ』を読む──「引用」される霧社事件の時代と空間。淡江日本論叢,19,27-51。
  43. 鈴木哲造(2014)。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44. 臺灣教會公報社,〈「一領一・新倍加」特色教會觀摩 44:七星中會濟南教會〉,發表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網站,〈https://reurl.cc/gv0417〉,2019 年 9月 26 日上網。
  45. 遠藤寬哉,〈二十萬分之一ガオガン蕃之圖〉,《蕃匪討伐記念寫真帖》,臺北:遠藤寫真館,1911。
  46. 劉澤民(2017)。「故新竹廳巡查五十嵐長輝外拾名之碑」與馬里科灣原住民抗日事蹟探討。臺灣文獻,68(3),60-72。
  47. 潘姵儒(2011)。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48. 鄭安睎(2011)。臺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49. 羅任鎗(2010)。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50. 藤井志津枝(1997).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臺北:文英堂出版社.
  51. 藤井志津枝(1987)。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52. 坂本悠一編(2015)。帝国支配の最前線:植民地。東京:吉川弘文館。
被引用次数
  1. 劉柳書琴(2020)。印刷媒介中的尖石鄉泰雅族李崠山事件記憶。臺灣文學學報,37,12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