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清末洋式建築研究(一)洋關、領事館、燈塔及洋行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Western-style Architectures of Taiwan in the Late Ching Period: Customhouse, Consulate, Lighthouse and Foreign Firm House

作者

林會承(Hui-Cheng Lin)

关键词

台灣 ; 清末 ; 建築史 ; 陽台殖民地式樣建築 ; Taiwan ; Late Ching Dynasty ; Architecture history ; Bungalow

期刊名称

藝術評論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3 / 12 / 01)

页次

15 - 9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西元1858(咸豐8)年清廷與西方各國簽訂〈天津條約〉之後,台灣的淡水、台灣府、雞籠及打狗成為國際通商口岸,隨後西方的海關人員、領事館人員、商人、傳教士、專業技術人員等自各地來台,並自行或協助興建了洋關、燈塔、領事館、洋行、教會、醫院、學校、住宅、砲台、交通、產業、機器、墓園等建築物。 本文首先蒐集整理此時期在台西方人的營建歷程及保存現況,其次歸納討論這些由西方人所興建的建築物的形式。一般來說,他們所興建的廳舍或住宅均具有抬高地坪、寬敞的陽台、外緣擁有連續磚拱、厚重的磚造屋身、大面積的斜屋頂等特質;至於燈塔、砲台、交通廠房、機器及產業廠房、電信電報廠房之外形則來自於其功能;教堂、墓園之外形多摹倣自其母國的傳統形式。

英文摘要

After the Tien-chin Treaty (天津條約) was signed between the Ching Empire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1858 A. D., the Tan-shui (淡水), Tai-wan-fu (台灣府), Keelung (雞龍), and Ta-kuo (打狗) of Taiwan were designated as international harbors. From then on, people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cluding customs staffs, diplomats, merchants, Christian and Catholic priests, and technologists came to Taiwa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y built many constructions on Taiwan, either based on their own needs o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hing Empire, such as customhouses, lighthouses, consulates, chapels, cathedrals, hospitals, schools, fortifications, ammunition and machine factories, telegram factories, and cemeteries. In this article, I first collect and organize data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ese buildings constructed by the western people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n I will introduce and discuss the forms of these buildings. Generally speaking, among these buildings, the office buildings and residence possess the following fiv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raised floors, spacious corridors, sequent arches outside the corridors, thick break walls, and huge inclined roofs. The forms of lighthouses, fortifications, ammunition and machine factories, and telegram factories were mainly subject to their function, while those of the chapels, cathedrals, and cemeteries were copied from those of the designer's home countr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897).The Japan Directory for Tokyo, Yokohama, Kobe, Osaka, Kyoto, Nagasaki, Kushiro, Otaru, Hakodate, Niigata, Nemuro, Momuro, Mombetsu, Sapporo, and Formosa.
  2. The Chronicle and Directory for China, Korea, Japan, and the Philippines (1865-1912).
  3. Davidson, J. W.(1903).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King, Anthony D.(1995).The Bungalow: The Production of a Global Cul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Mackay, G. L.、周學普譯(1895)。台灣六記。台北:台銀。
  6. Pickering, W. A(1993).Pioneering in Formosa.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7. 文瀾(1953)。從台灣茶葉談到稻江外商。台北文物,2(3),36-42。
  8. 毛一波(1968)。高雄市志。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9. 王國璠編(1980)。台北市畫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10. 王雅倫(1997)。1850-1920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11. 台大土木研究所都市計劃室(1983)。淡水紅毛城古蹟區保存計畫。台北:台大土木研究所都市計劃室。
  12. 白尚德(1999)。十九紀歐洲人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
  13. 石萬壽(1977)。台南市古蹟志。台灣文獻,28(1),90-106。
  14. 向陽、劉還月(1985)。快門下的老台灣。台北:林白出版社。
  15. 安平開台天后宮編委會(1996)。安平開台天后宮誌。台南:安平開台天后宮編委會。
  16. 米復國(1997)。國科會成果報告國科會成果報告,未出版
  17. 何鋯(1988)。台灣:墾殖時代台灣攝影記事1895-1945。台北:武陵出版社。
  18. 宋文薰(1980)。中國的台灣。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 李乾朗(1984)。高雄前英國領事館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高雄:高雄市政府。
  20. 卓克華(2000)。台北市定古蹟大稻埕辜宅之調查研究。台北:中國技術學院。
  21. 卓克華(2001)。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台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
  22. 孟格美(1957)。台灣經濟史六集。台北:台銀。
  23. 林一宏(1999)。桃園縣文化休閒導覽手冊。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24. 林仁川(1991)。福建對外貿易與海關史。廈門:鷺江出版社。
  25. 林朝棟(1954)。安平遺跡拾考。台南文化,4(1),37-41。
  26. 林會承(1999)。八十八年冬令台灣史蹟研習會講義彙編。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27. 林會承(2001)。臺灣建築史之建構:七個文化期與五個面向。臺灣文獻,55(3),231-280。
  28. 林衡道口述、楊鴻博記錄(1983)。鯤島探源(3)。台北:青年戰士報社。
  29. 林鶴亭(1975)。安平史蹟。台南文化,1,28-48。
  30. 俞怡萍(2002)。清末台灣洋務政策下的建築活動1863-1895。中壢:中原碩論。
  31. 施淑宜(1996)。海國圖索。台北:立虹出版社。
  32. 施淑宜(1997)。蓬萊舊座。台北:立虹出版社。
  33. 洪木淵譯(1996)。台灣總督府檔案。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34. 唐贊袞(1891)。台陽見聞錄。台北:台銀。
  35. 財政部關稅總局(1995)。中華民國海關簡史。台北:財政部關稅總局。
  36. 張建隆(1999)。看見老台灣。台北:玉山社。
  37. 盛清沂(1977)。台灣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8. 莊素娥(2000)。廣東十三商館。藝術家,306,210。
  39. 許木柱(1995)。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40. 郭廷以(1954)。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
  41. 陳國棟(1983)。淡水紅毛城古蹟區保存計畫。台大土木研究所都市計劃室。
  42.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
  43. 陳鵬飛(1990)。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幹函電匯編。北京:中華書局。
  44. 曾國恩(1978)。台南,成大。
  45. 曾國恩(1993)。台閩地區第一級古蹟臺灣城殘蹟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台南:台南市政府。
  46. 雄獅美術編(1983)。攝影台灣。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47. 黃玉齋(1970)。台灣省通誌稿。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8. 黃信穎(2002)。中壢,中原。
  49. 楊仁江(1996)。赫德與台灣早期的兩座洋式燈塔:西嶼燈塔與鵝鑾鼻燈塔。建築與都市計畫學報,1,133-158。
  50. 楊仁江(1995)。馬祖東犬燈塔之研究。板橋:楊仁江古蹟及建築攝影研究室。
  51. 楊仁江(1996)。馬祖東犬燈塔之研究。板橋:楊仁江古蹟及建築攝影研究室。
  52. 楊孟哲(1996)。台灣歷史影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53. 葉振輝(1989)。前清府城英國副領事館的設置。台灣文獻,42(2),99-105。
  54. 葉振輝(1985)。清季台灣開埠之研究。台北:標準書局。
  55. 漢光建築師事務所(1992)。澎湖縣西嶼燈塔之研究與修護計畫。台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
  56. 漢光建築師事務所(2001)。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台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
  57. 臧振華(1999)。台灣考古。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58. 趙淑敏(1982)。中國海關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59. 蔣元樞(1961)。澎湖續編。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0. 蔣元樞、中央圖書館編印(1983)。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台北:中央圖書館。
  61. 蔣鏞(1961)。澎湖續編。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2. 鄭天凱(1995)。攻臺圖錄。臺北:遠流出版社。
  63. 賴永祥(1971)。台灣省通誌稿。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64. 閻亞寧主持(2000)。台北市定古蹟大稻埕辜宅之調查研究。台北:中國技術學院。
  65. 戴月芳(1988)。高雄市發展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66. 戴寶村(1984)。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台北: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專刊11。
  67. 謝森展(1994)。台灣回想。台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8. 謝森展(1990)。台灣懷舊。台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9. 謝維祺(1961)。澎湖續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0. 魏英滿(2001)。安平印象。台南:安平鎮文史工作室。
  71. 關山情(1981)。台灣三百年。台北:戶外生活雜誌。
被引用次数
  1. 蕭文杰(2016)。從淡水八景變遷探討淡水文化景觀保存與經營。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學位論文。2016。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