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清末洋式建築研究(二)西洋宗教建築及墓園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Western-style Architectures of Taiwan in the Late Ching Period: Western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Cemeteries

作者

林會承(Hui-Cheng Lin)

关键词

台灣 ; 清末 ; 建築史 ; 陽台殖民地式樣建築 ; Taiwan ; Late Ching Dynasty ; Architecture history ; Bungalow

期刊名称

藝術評論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05 / 03 / 01)

页次

255 - 31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西元1858(咸豐8)年清廷與西方各國簽訂〈天津條約〉之後,台灣的淡水、台灣府、雞籠及打狗成為國際通商口岸,隨後西方的海關人員、領事館人員、商人、傳教士、專業技術人員等自各地來台,並自行或協助興建了洋關、燈塔、領事館、洋行、教會、醫院、學校、住宅、砲台、交通、產業、機器、墓園等建築物。 本文首先蒐集整理此時期在台西方人的營建歷程及保存現況,其次歸納討論這些由西方人所興建的建築物的形式。一般來說,他們所興建的廳舍或住宅均具有抬高地坪、寬敞的陽台、外緣擁有連續磚拱、厚重的磚造屋身、大面積的斜屋頂等特質;至於燈塔、砲台、交通廠房、機器及產業廠房之外形則來自於其功能;教堂、墓園之外形多摹倣自其母國的傳統形式。

英文摘要

After the Tien-chin Treaty(天津條約)was signed between the Ching Empire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1858 A.D., the Tan-shui(淡水), Tai-wan-fu(台灣府), Keelung(雞籠), and Ta-kuo(打狗)of Taiwan were designated as international harbors. From then on, people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cluding customs staffs, diplomats, merchants, Christian and Catholic priests, and technologists came to Taiwa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y built many constructions on Taiwan, either based on their own needs o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hing Empire, such as customhouses, lighthouses, consulates, chapels, cathedrals, hospitals, schools, fortifications, ammunition and machine factories, telegram factories, and cemeteries. In this article, I first collect and organize data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ese buildings constructed by the western people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n I will introduce and discuss the forms of these buildings. Generally speaking, among these buildings, the office buildings and residence possess the following fiv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raised floors, spacious corridors, sequent arches outside the corridors, thick break walls, and huge inclined roofs. The forms of lighthouses, fortifications, ammunition and machine factories, and telegram factories were mainly subject to their function, while those of the chapels, cathedrals, and cemeteries were copied from those of the designer's home countr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方惠芳(1988)。高雄市發展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2. 毛一波(1968)。高雄市志。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3. 王雅倫(1997)。1850-1920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年鑑編輯小組(198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120週年年鑑。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5. 台灣教會公報週刊編(1997)。台灣古早教會巡禮。台南:人光出版社。
  6. 江傳德編撰(1992)。天主教在台灣。高雄:善導周刊社。
  7. 米復國(1997)。1860s-1890s淡水、大稻埕、艋胛殖民建築之研究:殖民與後殖民論述的考察。
  8. 李俊彥(1986)。中壢,中原建研所。
  9. 李乾朗(2001)。20世紀台灣建築。台北:玉山社。
  10. 李乾朗(1999)。理學堂大書院調查研究及修護計劃。板橋:台北縣政府。
  11. 李乾朗(1998)。1880-1930年淡水的基督教建築。淡水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淡水:
  12. 沈葆楨(1874)。福建台灣奏摺。台北:台銀。
  13. 林朝棟(1954)。安平遺跡拾考。台南文化,4(1),37-41。
  14. 林滿紅譯(1977)。清末南部台灣的蔗糖業。台灣文獻,28(2),137-142。
  15. 姚聰榮主編(1997)。淡江中學校史。淡水:私立淡江中學。
  16. 唐贊袞(1891)。台陽見聞錄。台北:台銀。
  17. 高燦榮(1994)。淡水馬偕系列建築的地方風格。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8. 傅朝卿(1999)。日治時期台灣建築。台北:大地地理。
  19. 傅朝卿(2001)。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 傅朝卿主持(1996)。屏東縣第三級古蹟萬金天主堂修護研究計劃。台南:成大建築研究所。
  21. 黃信穎(2002)。中壢,中原大學建研所。
  22. 楊士養(196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23. 楊士養(196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24. 鄭連明主編(196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25. 賴永祥(1971)。《台灣省通誌稿》(卷三•政事志•外事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6. 賴英澤(196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被引用次数
  1. 蕭文杰(2016)。從淡水八景變遷探討淡水文化景觀保存與經營。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學位論文。2016。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