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漢畫淵源考略:以西漢早期石槨畫像為中心
|
并列篇名
|
A Preliminary Study in the Beginning of Han dynasty Pictorial Stones-Focus on the Early Han dynasty Sarcophagus
|
DOI
|
10.3966/101562402014070027001
|
作者
|
龔詩文(Shih-Wen Kung)
|
关键词
|
材質轉換 ; 視覺挪用 ; 畫像 ; 石槨 ; 漢代 ;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 Visual Appropriation ; Pictorial Stones ; Sarcophagus ; Han dynasty
|
期刊名称
|
藝術評論
|
卷期/出版年月
|
27期(2014 / 07 / 01)
|
页次
|
1
-
4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西漢早期的石槨畫像常見菱形紋飾、玉璧、樹木、人物、樓閣等畫像。比較當時大型墓葬的棺槨裝飾得知,菱形紋飾以及玉璧畫像可謂模擬當時貴族的漆棺鑲玉裝飾。相對於此,樹木紋飾可謂象徵良木棺槨自身,進而象徵墓上的封樹等。除此,人物紋飾則是如同人俑一般,可謂服侍墓主的象徵。因此,本文首先整理西漢石槨的發現與研究,提出問題意識以及解決之道;其次,逐一比對各自母題以及母體布排之間的規律,從而確立畫像石槨與鑲玉漆棺之間的模擬關係;再者,從材質轉換等理論出發,分析漢代的社會階層變化當中,一般平民百姓如何通過視覺挪用以及大量製作的方法,從而在傳統的喪葬建築及其裝飾系統之間,確立漢代畫像藝術的內容與特色。
|
英文摘要
|
There were diamond ornamentations and patterns of jade discs, trees, figures, pavilions... etc in Early Han dynasty sarcophaguses. The diamond ornamentation was copied from the pattern of aristocratic sarcophaguses, the jade disc pattern was from the real jade disc of aristocratic funeral objec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ee pattern was a symbol of coffins. In addition, patterns of figures were symbols of servants in tombs. Therefore, this paper first would focus on the discovery and research into Western Han Dynasty sarcophaguses and then pose the problem and propose solutions. Secondly, this study will go through aristocratic sarcophaguses and people's sarcophaguses to seek for any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 Thirdly, the researcher will use the theory of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funeral ritual art and in the social class in the Han Dynast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鄧淑蘋(2013)。從漢代玉璧論璧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意義。故宮學術季刊,30(3),1-43。
連結:
-
謝明良(1998)。從階級的角度看六朝墓葬器物。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5,1-39。
連結:
-
北魏酈道元、陳橋驛校證(2007)。水經注校證。北京市:中華。
-
宋洪适(1985)。隸釋‧隸續。北京市:中華。
-
宋洪興祖(1983)。楚辭補註。北京市:中華。
-
清王先慎(2003)。韓非子集解。北京市:中華。
-
清阮元(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
-
清阮元(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
-
清郭慶藩(1961)。莊子集釋。北京市:中華。
-
清劉庠(1991)。同治徐州府志。上海市:上海古籍。
-
漢劉熙(1985)。釋名。北京市:中華。
-
Ledderose, Lothar、張總譯(2005)。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式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Lin, James(2004).The Role of Jades in Han Tombs.桃李成蹊集:慶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壽辰,香港:
-
Nelson, Robert S.(ed.),Shiff, Richard(ed.).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
-
Rawson, Jessica(1999).The Eternal Palaces of the Western Han: A New View of the Universe.Artibus Asiae,LIX,5-58.
-
Rawson, Jessica(1998).Transformed into Jade: Changes in Material in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Periods.Hong Kong:Centre for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于秋偉(2013)。「漢代石槨畫像及漢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的一點收獲。齊魯文物,2013(2),2-11。
-
于秋偉(2011)。山東梁山新發現的石槨畫像—兼談石槨畫像的相關問題。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鄭州市:
-
山東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2009)。魯中南漢墓。北京市:文物。
-
山東省博物館(1972)。曲阜九龍山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5),39-43+53。
-
山東美術社(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市:山東美術。
-
山東博物館編(2013)。齊魯文物。北京市:科學。
-
中國漢畫學會編、河南博物院編(2011)。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鄭州市:
-
王利器校注(1992)。鹽鐵論校注。北京市:中華。
-
王愷(1990)。蘇魯豫皖交界地區漢畫像石墓的分期。中原文物,1990(1),51-61。
-
王愷(1993)。徐州地區的漢代石槨墓。漢文化研究論叢,1993(1),223-237。
-
王瑞峰(2011)。徐州韓山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畫像石。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鄭州市:
-
王鳳娟(2004)。從山東畫像石看漢代送葬與祭祀禮俗。東方論壇,2004(4),8-11。
-
王穎(2011)。墓地松柏意象的文化意蘊。閱江學刊,2011(4),127-131。
-
古方(2005)。從南越王墓出土玉璧談漢代玄璧。南越國史蹟研討會論文選集,北京市:
-
永田英正編(1994)。漢代石刻集成 圖版.釋文篇。京都市:同朋舍。
-
石文嘉(2013)。漢代玉璧的隨葬制度。中原文物,2013(6),61-66。
-
石敬東、尹秀嬌(2011)。山東棗莊漢代畫像石槨墓初探。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鄭州市:
-
石榮傳(2003)。兩漢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5),62-72。
-
全澤榮、武利華(1998)。睢寧漢畫像石。濟南省:山東美術。
-
朱貽安(2005)。國立臺南大學。
-
余靜(2011)。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在漢墓等級劃分中的應用—以安徽南部西漢早期墓為例。考古,2011(12),74-82。
-
吳曾德、肖元達(1985)。就大型漢代畫像石墓的形制論「漢制」—兼談我國墓葬的發展進程。中原文物,1985(3),55-62。
-
巫鴻(2011)。引魂靈璧。古代墓葬美術研究,2011(1),55-64。
-
巫鴻(1994)。國外百年漢畫像研究之回顧。中原文物,1994(1),45-50。
-
李則斌、盱眙縣文廣新局(2012)。江蘇盱眙縣大雲山漢墓。考古,2012(7),53-59。
-
李則斌、盱眙縣文廣新局(2013)。江蘇盱眙縣大雲山江都王陵二號墓發掘簡報。文物,2013(1),25-66。
-
李春雷(1999)。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鑲玉漆棺的推理復原研究。考古與文物,1999(1),55-71。
-
李發林(1987)。「山魯市東安漢里禺石也」簡釋。考古,1987(10),952+955。
-
李發林(1990)。齊故城瓦當。北京市:文物。
-
李銀德(2004)。漢代的玉棺與鑲玉漆棺。兩漢文化研究,2004(3),42-54。
-
李銀德(2001)。漢代的玉棺與鑲玉漆棺。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臺北市:
-
李學訓、呂翠華、丁露剛(2010)。山東昌樂東南庄子石槨墓。中國漢畫研究,2010(3),10-15。
-
李繁玲(2012)。《魯中南漢墓》與「山東地區漢代墓葬研討會」。南方文物,2012(2),167-168。
-
杉本憲司(1973)。中國古代の木材について。東方学報,46,83-125。
-
杉本憲司(1975)。漢代の墓室裝飾についての一試論。橿原考古学研究所論集創立三十五周年記念,東京市:
-
邢義田(2011)。畫為心聲。北京市:中華。
-
周保平(2013)。徐州漢代畫像石槨墓與石槨畫像。齊魯文物,2013(2),211-231。
-
林巳奈夫(1998)。漢代画像石の神話的樹木について。泉屋博古館紀要,15,1-24。
-
林巳奈夫(1973)。佩玉と綬─序説。東方学報,45,1-57。
-
武利華(2013)。徐州地區漢代畫像石槨墓及其題材研究。齊魯文物,2013(2),232-272。
-
武健、劉海宇(2010)。《魯北陛刻石》考。東方考古,2010(7),250-256。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6)。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鄭州市:中州古籍。
-
金雀山考古發掘隊(1998)。臨沂金雀山1997 年發現的四座西漢墓。文物,1998(12),17-25。
-
信立祥(1996)。中国漢代画像石の硏究。東京市:同成社。
-
信立祥(2000)。漢代畫像石綜合硏究。北京市:文物。
-
俞偉超(1985)。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北京市:
-
俞偉超(2002)。古史的考古學探索。北京市:文物。
-
紀烈敏、張柏忠、陳雍(1976)。鳳凰山167 號漢墓所見漢初地主階級喪葬禮俗。文物,1976(10),47-50。
-
胡新立(2008)。鄒城漢畫像石。北京市:文物。
-
孫慶偉(2008)。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
-
徐州博物館(1997)。徐州韓山西漢墓。文物,1997(2),26-43。
-
徐州博物館、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2003)。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北京市:文物。
-
馬漢國編(2003)。微山漢畫像石選集。北京市:文物。
-
張耘、李慧、陳慶峰、顏道彩(2012)。山東滕州市染山西漢畫像石墓。考古,2012(1),34-53。
-
張從軍(2004)。黃河下游的漢畫像石藝術。濟南市:齊魯書社。
-
張從軍(2002)。漢畫像石。濟南市:山東友誼。
-
許衛紅(2001)。秦至西漢時期木葬具的裝飾。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1(1),54-60。
-
郭曉川(1997)。蘇魯豫皖區漢畫視覺形式演變的分期研究。考古學報,1997(2),171-195。
-
陳江風(1994)。漢畫像中的玉壁與喪葬觀念。中原文物,1994(4),67-70。
-
陳斯文、劉雲輝(2012)。略論漢墓出土玉璧及其蘊含的喪葬觀念。文博,2012(2),10-16。
-
陳鍠(2012)。超越生命:中國古代帛畫綜論。北京市:中國美術學院。
-
陳鍠(2005)。古代帛畫。北京市:文物。
-
傅惜華(1951)。漢代畫象全集。巴黎市: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所。
-
傅惜華(1951)。漢代畫象全集。巴黎市: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所。
-
傅惜華、陳志農(2012)。山東漢畫像石彙編。濟南市:山東畫報。
-
喬卓俊(2010)。兩周時期中原地區的棺飾研究。東方考古,2010(7),136-213。
-
揚州博物館、邗江縣文化館(1980)。揚州邗江縣胡場漢墓。文物,1980(3),1-10。
-
揚州博物館、邗江縣圖書館(1981)。江蘇邗江胡場五號漢墓。文物,1981(11),12-23。
-
曾布川寬(1993)。漢代画像石における昇仙図の系譜。東方学報,65,23-221。
-
棗莊室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棗莊市博物館(1997)。山東棗莊小山西漢畫像石墓。文物,1997(12),34-43。
-
湖南省博物館(1963)。長沙砂子塘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63(2),13-24。
-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3)。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北京市:文物。
-
菅野惠美(2008)。樹木畫像の傳播と變容。中國史研究,48,31-78。
-
黃展岳(1998)。漢代諸侯王墓論述。考古學報,1998(1),11-34。
-
黃鳳春(2001)。試論包山2 號楚墓飾棺連璧制度。考古,2001(11),60-65。
-
黃曉芬(2003)。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市:岳麓書社。
-
楊伯峻(1979)。列子集釋。北京市:中華。
-
楊愛國(2005)。固守家園與遠走他鄉—以漢代畫像石刻藝人為例。齊魯文化研究,2005(4),163-169。
-
楊愛國(2005)。五十年來的漢畫像石研究。東南文化,2005(4),31-37。
-
楊愛國(2004)。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市:山東文藝。
-
楊愛國(2013)。從石槨到石室。齊魯文物,2013(2),12-25。
-
楊愛國(2006)。幽明兩界—紀年漢代畫像石研究。西安市:陜西人民美術。
-
楊愛國(2010)。漢代鄉里聚落喪葬禮俗初步分析—以山東棗莊渴口漢墓為例。東方考古,2010(7),214-219。
-
楊會霞、徐嬋菲(2013)。洛陽偃師后杜樓村西漢畫像石槨墓。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2),3-24。
-
董作賓(1960)。山東滕縣曹王墓漢畫像殘石。大陸雜誌,21(12),6-28。
-
鳳凰山167 號漢墓發掘整理小組(1976)。鳳凰山167 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10),31-35+50。
-
劉尊志(2008)。徐州地區早期漢畫像石的產生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2008(4),87-95。
-
劉尊志(2011)。徐州兩漢諸侯王墓研究。考古學報,2011(1),57-98。
-
潔西卡•羅森、鄧菲譯(2009)。漢代墓葬的布局與設計。藝術史研究,2009(11),61-70。
-
滕州市漢畫像石館編(2010)。染山漢墓。濟南市:齊魯書社。
-
蔣英炬(1998)。關於漢畫像石產生背景與藝術功能思考。考古,1998(11),90-96。
-
蔣英炬(1985)。略論曲阜「東安漢里畫象」石。考古,1985(12),1130-1135。
-
鄭同修(1997)。漢畫像中「長青樹」類刻畫與漢代社祭。華夏考古,1997(4),56-62。
-
鄭同修、楊愛國(1996)。山東漢代墓葬形制初論。華夏考古,1996(4),87-102。
-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997)。鄭州市兩處戰國墓發掘報告。中原文物,1997(3),14-24。
-
鄭岩(2012)。西漢石槨墓與墓葬美術的轉型。東方考古,2012(9),383-401。
-
鄭清森(2011)。商丘漢代石槨畫像初論。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鄭州市:
-
燕生東、劉智敏(1995)。蘇魯豫皖交界區西漢石槨墓及其畫像石的分期。中原文物,1995(1),10+79-99。
-
燕燕燕(2012)。山東滕州市山頭村漢代畫像石墓。考古,2012(4),92-96。
-
盧兆蔭(2007)。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的考古學研究。北京市:科學。
-
閻根齊編、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2001)。芒碭山西漢梁王墓地。北京市:文物。
-
臨沂市博物館編(2002)。臨沂漢畫像石。濟南市:山東美術。
-
臨沂金雀山漢墓發掘組(1977)。山東臨沂金雀山九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11),24-27。
-
譚其驤編(1996)。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市:中國地圖。
-
龔詩文(2013)。漢畫持弓敺禽圖像考略—以西漢畫像石槨為中心。齊魯文物,2013(2),85-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