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寶島一村》中眷村居民的身分認同研究

并列篇名

Study on Identity of the Drama The Village

DOI

10.3966/101562402017070033004

作者

黃詩嫻(Huang, Shi-Xian)

关键词

身分認同 ; 眷村 ; 臺灣戲劇 ; 寶島一村 ; identity ; military dependents ; Taiwan drama ; The Village

期刊名称

藝術評論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7 / 07 / 01)

页次

115 - 1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眷村是臺灣特殊歷史、社會發展下的文化產物。《寶島一村》這部講述眷村故事的戲劇,被認為是臺灣文化的紀念碑。本文認為,在該戲劇中關於兩代人長達60年,多層次、不斷變化的身分認同的建構是很有研究意義的,因此乃利用文化研究中民族主義及身分認同相關理論,以戲劇文本與舞臺戲劇手法為研究主體,探討該戲劇中兩代眷村人對臺灣、故鄉、歷史、族群等文化符號的認同問題,以及他們複雜的認同變遷,直至最後隨著眷村拆遷導致認同瓦解的全過程。

英文摘要

Since <The Village> premiered in December 2008, this three-hour drama has been held to be a cultural monument of Taiwan, as it vividly represents the reality of military community life on this island. The theme of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multi-leveled and subject to change, of two generations across sixty years is a tremendously significant topic, yet very few studies on this drama have treated it seriously. Through the lens of cultural study theories of nationalism and identi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roblem of identity encountered by the military community people in <The Village>, whose identity is marked by the history of being forced to move to Taiwan and 40 years later seeing their homeland again. The specific topics for investigation include the cultural symbols of Taiwan, hometown, and ethnic group; complex and changing identity form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molition of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and the collapse of their ident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劉育寧(2013)。臺灣劇場跨世紀的懷舊想像。戲劇學刊,18,51-67。
    連結:
  2. 陳浩。2008。〈一個時代的珍藏〉。《中國時報》,12 月8 日。
  3. Anderson, 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Verso.
  4. Hall, Stuart(1991).The Quest ion of Cultural Identity.Cambridge:Polity Press.
  5. 丁塵馨(2010)。賴聲川:戲劇作為「社會論壇」的角色是對的。中國新聞週刊,48,106-107。
  6. 王克雍(201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7. 王甫昌(2004)。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
  8. 王茜(2012)。《寶島一村》:眷村的感性情感記錄。四川戲劇,1,63-65。
  9. 朱安如、廖俊逞(2010)。臺灣眷村光陰的故事—訪話劇《寶島一村》編劇王偉忠和導演賴聲川。藝術評論,5,9-12。
  10. 吳忻怡(2010)。聚光燈下的竹籬笆:從《寶島一村》看眷村集體記憶的再現與形構。2010 年台灣社會學年會,台北:
  11. 李廣均(2016)。差異、平等與多元文化:眷村保存的個案研究。社會分析,2,1-39。
  12. 林婷(2013)。時間、媒介、身分:《寶島一村》與臺灣「眷村言說」。文學評論,5,212-220。
  13. 孫惠柱(2006)。戲劇的結構與解構。臺北市:書林。
  14. 孫寧(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5. 高各孚(2004)。風和日麗—臺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北市:允晨文化。
  16. 崔久成(2011)。從《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談賴聲川的劇場藝術。劇作家,5,98-100。
  17. 張嬙(2010)。寶島眷村。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8. 梅家玲(2006)。八九十年代的眷村小說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20 世紀臺灣文學專題—創作類型與主題,臺北市:
  19. 陳正熙(2010)。懷舊作為文化創意商品的意義—以《寶島一村》與《光陰的故事》為例。「臺灣現代劇場的複數史觀」國際研討會,台北:
  20. 陳國偉(2007)。想像臺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市:五南圖書。
  21. 陳淸僑(1997)。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硏究論文集,香港:
  22. 陶慶梅、何淑儀(2003)。刹那中,賴聲川的劇場藝術。臺北市:時報。
  23. 游勝冠、蔡佳陵(2011)。從集體即興創作看賴聲川的認同書寫。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4,87-111。
  24. 董健、馬俊山(2004)。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新北市:立緒。
  26. 鄭蓉(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27. 賴聲川、王偉忠(2011)。《寶島一村》:眷・戀,在這一村。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社。
  28. 羅於陵(199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29. 羅鋼編、劉象愚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
  30. 尙道明(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