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漢墓藻井裝飾研究:以綿陽崖墓為中心

并列篇名

Study on Ceiling of Tomb in the Han Dynasty: focusing on Mianyang Cliff Tomb

DOI

10.3966/101562402018010034005

作者

龔詩文(Kung, Shih-Wen)

关键词

天文星象 ; 漢墓 ; 綿陽崖墓 ; 藻井垂瓜 ; 藻井裝飾 ; tombs of the Han Dynasty ; Mianyang cliff tombs ; ceiling design ; hanging melon ; star patterns

期刊名称

藝術評論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8 / 01 / 01)

页次

149 - 2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漢墓或見仿木建築,既有彩色描繪,也有石刻雕鑿或是磚瓦鑲嵌,誠如藻井垂瓜或是「乳釘」已經見諸西漢中期的龜山漢墓、王莽時期乃至東漢初期的洛陽漢墓,以及東漢以後的綿陽崖墓。其中,尤以綿陽崖墓的數量為多,而且出現共時的區域特色,以及歷時的題材與風格之變遷,成為探討漢墓藻井垂瓜的裝飾意涵以及圖像演變的重要材料之一。因此,本文將以綿陽崖墓的藻井垂飾為中心,兼及成都、樂山、長寧崖墓的墓門門楣裝飾、斗栱裝飾,以及陶屋的門楣裝飾、斗栱裝飾。首先回顧墓頂垂瓜、垂花的發現與研究,判別問題所在。其次,歸納垂瓜、垂花的類型與風格,對照他區漢墓裝飾以及相關文物,追溯垂瓜、垂花的淵源以及地方特色。最後,結合墓頂的裝飾情境,比對相關文獻,探討垂瓜、垂花的象徵意義以及相互對應的喪葬禮俗。

英文摘要

There are many decorations on the ceilings of the Mianyang cliff tombs from the Han Dynasty, but we do not understand their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will focus firstly on the of hanging melon and hanging flower ornaments from the ceilings of these tombs [Han dynasty]. Secondly, the paper will compare the various styles of decoration in Han Dynasty tombs from different areas. Lastly, the paper will study the funeral customs of the Han Dynasty through an analysis of ceiling ornaments from the Mianyang cliff tomb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高上雯(2016)。秦漢時期的「望氣」現象。淡江史學,28,39-62。
    連結:
  2. 張書豪(2011)。西漢「堯後火德」說的成立。漢學研究,29(3),1-27。
    連結:
  3. 漢高誘注(1974)。淮南子注。臺北市:世界書局。
  4. Bagley, Robert(ed.)(2001).Ancient Sichuan: Treasures from a Lost civilization.Princeton, NJ:Seattle Art Museum.
  5. Edwards, Richard(1954).The Cave Reliefs at Ma Hao.Artibus Asiae,17(1),4-28.
  6. Erickson, Susan N.(2003).Eastern Han Dynasty Cliff Tombs of Santai Xian, Sichuan Province.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5(1-4),425-33.
  7. Huag, Yi-Long,Shaughnessy, Edward L.(trans.)(1990).A Study of Five Plant Conjunction in Chinese History.Early China,15,97-112.
  8. Wu, Hung(2010).The Art of the Yellow Springs: Understanding Chinese Ttomb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9. 三台縣文化體育局、三台縣文物管理所(2002)。四川三台縣郪江崖墓群典型崖墓清理簡報。文物,1,16-41。
  10. 三浦雄城(2016)。両漢期における儒家的符瑞思想の展開。東洋学報:東洋文庫和文紀要,98(1),1-2。
  11. 上原和(1994)。高句麗絵画の日本へ及ぼした影響─蓮華文表現から見た古代中・朝・日関係。佛教藝術,215,75-103。
  12. 土居淑子(1986)。古代中囯の画象石。京都:同朋舍。
  13. 山東省博物館、蒼山縣文化館(1975)。山東蒼山元嘉元年畫像石墓。考古,2,124-134。
  14. 山東省棗莊市博物館(2004)。山東棗莊市渴口漢墓。考古學集刊,14,80-160。
  15. 中國科學院考古所編(1989)。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市:文物。
  16. 中國陵墓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2009)。中國陵墓雕塑全集 3。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
  17.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市:山東美術。
  18. 中國畫像磚全集編輯委員會(2006)。中國畫像磚全集。成都市:四川美術。
  19. 牛天偉(2010)。四川長寧〝七個洞〞崖墓畫像考辨。考古,11,92-93。
  20. 王小鳳(2004)。聖村畫像石略述。中原文物,5,71-74。
  21. 王充、黃暉校釋(1990)。論衡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
  22. 王啟鵬、王孔智(1989)。中江縣玉桂鄉東漢崖墓調查簡報。四川文物,5,64-66。
  23. 王朝聞編、顧森編(2000)。中國美術史秦漢卷。濟南市:齊魯。
  24. 北京歷史博物館編、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編(1955)。望都漢墓壁畫。北京市:中國古典藝術。
  25. 司馬遷(1982)。史記。北京市:中華書局。
  26.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7)。三台郪江崖墓。北京市:文物。
  27.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8)。四川考古報告集。北京市:文物。
  28.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8)。中江塔梁子崖墓。北京市:文物。
  29.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09)。自貢市黃泥土山崖墓群清理簡報。四川文物,1,14-26。
  30.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05)。四川三台郪江崖墓群柏林坡1 號墓發掘簡報。文物,9,15-36。
  3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台縣文物管理所(2014)。綿遂高速公路(三台段)東漢至六朝崖墓發掘簡報。四川文物,2,1-17+44。
  32.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綿陽市文物管理局、涪城區文物管理所(2015)。四川綿陽市涪城區桐子梁東漢崖墓發掘簡報。四川文物,4,10-26+70。
  33.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2016)。四川樂山市柿子灣崖墓B 區M1 調查簡報。四川文物,5,15-31。
  34.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2014)。四川樂山市柿子灣崖墓A 區M6 調查簡報。四川文物,4,3-11。
  35.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涪陵地區文化局(1987)。四川涪陵三堆子東漢墓。文物資料叢刊,10,136-141。
  36. 甘肅省博物館(1960)。甘肅武威滕家莊漢墓發掘簡報。考古,6,13-15。
  37. 甘懷真編(2007)。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38. 吉川忠夫、洪春音譯(2007)。蜀地的讖緯學傳統。經學研究集刊,3,193-210。
  39. 向玉成(2003)。樂山崖墓所見漢代岷江中游地區建築形制略考。四川文物,1,14-26。
  40. 安丘縣文化局、安丘縣博物館(1992)。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濟南市:濟南。
  41. 安居香山編(1984)。讖緯思想の綜合的研究。東京市:國書刊行會。
  42. 朱錫祿。嘉祥漢畫像石。濟南市:山東美術。
  43. 艾瑞克森、夏笑容譯、鐘治譯、王毅譯(2010)。四川省三台縣東漢崖墓。四川文物,2,69。
  44. 艾蘭編、汪濤編、范毓周編(1998)。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上海市:江蘇古籍。
  45. 何志國(1988)。四川綿陽河邊東漢崖墓。考古,3,219-226。
  46. 何志國(1988)。綿陽楊家鎮漢代崖墓清理簡報。四川文物,5,76-77+81。
  47. 何志國(1991)。四川綿陽何家山1 號東漢崖墓清理簡報。文物,3,1-8。
  48. 何志國(1991)。四川綿陽何家山2 號東漢崖墓清理簡報。文物,3,9-19。
  49. 呂凱(2005)。王莽變騶衍五德終始假符命以竊移漢鼎。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臺北市:
  50. 宋濂(1976)。元史。北京市:中華書局。
  51. 巫鴻(2010)。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2. 役重文範(2008)。漢代瑞祥考─皇帝‧政治との関係。立命館東洋史學,31,69-167。
  53. 李零(2000)。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
  54. 沈約(1974)。宋書。北京市:中華書局。
  55. 辛德勇(2013)。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
  56. 邢義田(2011)。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市:中華書局。
  57. 阮元(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
  58. 周水利(2010)。安徽蕭縣新出土的漢代畫像石。文物,6,59-65。
  59. 松浦千春(2008)。王莽禪讓考。一関工業高等専門学校研究紀要,42,38-27。
  60. 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第二隊(1955)。洛陽30、14 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0,42-50。
  6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0)。永城黃土山與酇城漢墓。鄭州市:大象。
  62. 河南博物院(2002)。河南出土漢代建築明器。鄭州市:大象。
  63. 保科季子(2005)。受命の書─漢受命傳說の形成。史林,88(5),699-725。
  64. 南京市博物館(1998)。江蘇南京市江寧縣下坊村發現東吳青瓷器。考古,8,92-93。
  65. 南京博物院(1957)。昌梨水庫漢墓群發掘簡報。文物,12,29-40。
  66. 南京博物院、銅山縣文化館(1985)。銅山龜山二號西漢崖洞墓。考古學報,1,119-133。
  67.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1991)。河南洛陽北郊東漢壁畫墓。考古,8,713-721+768。
  68. 洛陽市文物管理局(2010)。洛陽古代墓葬壁畫。鄭州市:中州古籍。
  69.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1992)。洛陽偃師縣新莽壁畫墓清理簡報。文物,12,1-8。
  70.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2005)。洛陽尹屯新莽壁畫墓。考古學報,1,109-126。
  71. 洛陽博物館(1985)。洛陽金谷園新莾壁畫墓清理簡報。文物資料叢刊,9,163-173。
  72. 范小平(2007)。四川崖墓石刻建築藝術。四川文物,6,33-40。
  73. 范小平(2006)。四川崖墓藝術。成都市:巴蜀書社。
  74. 范曄(1965)。後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
  75.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豐都縣文物管理所(2013)。重慶豐都縣火地灣、林口墓地發掘簡報。江漢考古,3,51-69。
  76. 重慶巫山縣文物管理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三峽工作隊(1998)。重慶巫山縣東漢鎏金銅牌飾的發現與研究。考古,12,77-86。
  77. 倪克魯(2013)。疊磚蒼穹─新莽墓葬建築與繪畫中的宇宙象徵。古代墓葬美術研究,2,95-106。
  78. 唐光孝(2000)。綿陽崖墓的初步研究。四川文物,6,12-21。
  79. 唐長壽(1986)。樂山漢崖墓石刻畫像概述。東南文化,2,58-65。
  80. 唐長壽(1993)。樂山崖墓和彭山崖墓。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81. 唐長壽(2008)。彭山畫像崖墓墓門石刻畫像試論。四川文物,4,78-82。
  82. 唐長壽(2002)。樂山柿子灣崖墓畫像石刻研究。四川文物,1,34-37。
  83. 唐長壽(1987)。樂山麻浩崖墓研究。四川文物,2,28-34。
  84. 孫華(1991)。三台郪江崖墓所見漢代建築形象述略。四川文物,5,9-16。
  85. 孫華、鄭定理、何志國(1998)。四川考古報告集。北京市:文物。
  86. 席澤宗(1989)。馬王堆漢墓帛畫中的《五星占》。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市:
  87. 徐興無(2006)。劉向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
  88. 班大為(1998)。天命和五行交替的行星星占學。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上海市:
  89. 班固(1962)。漢書。北京:中華。
  90. 馬曉亮(2012)。四川早期崖墓及相關問題探討。考古,1,82-90。
  91. 張培瑜(1951)。五星合聚與歷史記載。人文雜誌,5,103-107。
  92. 許愼、段玉裁注(1988)。說文解字注。上海市:上海古籍。
  93. 陳壽(1982)。三國志。北京市:中華。
  94. 陳槃(1991)。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95. 傅學海(2008)。電子星圖與天文考古。科學發展,426,48-54。
  96. 景竹友(1993)。三台新德鄉東漢崖墓清理簡報。四川文物,5,68-69。
  97. 景竹友(1997)。三台縣崖墓再次利用的探討。四川文物,3,25-30。
  98. 景竹友(1997)。三台永明鄉崖墓調查簡報。四川文物,1,63-70。
  99. 曾布川寬(1979)。昆崙山と昇仙圖。東方學報,51,83-185。
  100. 曾布川寬(1993)。漢代畫像石における昇仙圖の系譜。東方學報,65,23-221。
  101. 曾藍瑩(2007)。星占、分野與疆界:從「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談起。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市:
  102. 焦延壽、尚秉和注、常秉義點校(2005)。焦氏易林注。北京市:明日報。
  103. 菅野恵美(2008)。墓葬装飾における祥瑞図の展開。東洋文化研究,10,229-284。
  104. 馮時(2001)。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
  105. 黃一農(2004)。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106. 黃崇華(1989)。中江漢畫像石遺存初考。四川文物,4,18-19。
  107.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0)。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95MNI 號墓地M8發掘簡報。文物,1,4-40。
  108. 楊愛國(2010)。山東滕州第九中學畫像石墓年代再思考。中原文物,6,62-67。
  109. 綿陽博物館(2003)。四川綿陽市朱家梁子東漢崖墓。考古,9,39-49。
  110. 綿陽博物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2015)。綿陽崖墓。北京市:文物。
  111. 劉云友(1974)。中國天文史上的一個重要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五星占》。文物,12,28-36。
  112. 劉向、盧元駿注釋(1975)。新序今注今譯。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113. 劉志遠(1958)。成都天回山崖墓清理記。考古學報,1,87-103。
  114. 劉金沂(1982)。歷史上的五星聯珠。自然雜志,505-510。
  115. 劉琳(1984)。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市:巴蜀。
  116. 樂山市文化局(1990)。四川樂山麻浩一號崖墓。考古,2,111-115+ 122。
  117. 滕州市文化局、滕州市博物館(1999)。山東滕州市西晉元康九年墓。考古,12,38-44。
  118. 蕭統編、李善注(1972)。文選。臺北市:藝文。
  119. 錢穆(1982)。古史辨。上海市:上海古籍。
  120. 濟寧地區文物組、嘉祥縣文管所(1982)。山東嘉祥宋山1980年出土的漢畫像石。文物,5,60-70。
  121. 繆啟愉(1998)。齊民要術校釋。北京市:中國農業。
  122. 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3)。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國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3,391-430。
  123. 羅二虎(1988)。三台縣郪江崖墓初探。四川文物,4,67-72。
  124. 羅二虎(2016)。重慶忠縣漢代烏楊闕再研究。考古,8,109。
  125. 羅二虎(2005)。長寧七個洞崖墓群漢畫像研究。考古學報,3,279-306。
  126. 羅二虎(1988)。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2,133-167。
  127. 關增建(2000)。中國天文學史上的地中概念。自然科學史研究,19(3),251-263。
  128. 鐘治(2008)。四川三台黃明月一號畫像崖墓。文物,2,69-72。
  129. 鐘治(2002)。四川三台郪江漢晉墓群調查記。中國歷史文物,4,51-55。
  130. 鐘治(1997)。三台縣安居鎮東漢崖墓石刻畫像。四川文物,5,60。
  131. 酈道元、陳橋驛校證(2007)。水經注校證。北京市:中華書局。
  132. 龔詩文(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133. 龔詩文(2011)。漢墓藻井的類型、風格與意義─以蓮華藻井為中心。東宗的呼喚─2010 賴鵬舉居士逝世週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134. 龔詩文(2008)。紋樣、形式與意匠─以宋山畫像石的花卉紋樣為例。藝術學,24,41-75。
  135. 稲葉和也(1994)。四川省における漢代崖墓とその建築装飾について:漢代建築の復元的研究その 16。日本建築學會大會學術講演梗概集
  136. 黄復山(2007)。漢代《尚書》讖緯學述東漢讖緯學新探。新北市:花木蘭文化。
  137. 黄復山(2000)。東漢讖緯學新探。臺北市:臺灣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