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1970~1980年代的「雲門舞集」與臺灣現代音樂:以賴德和《白蛇傳》、《紅樓夢》與馬水龍《廖添丁》為例

并列篇名

"Cloud Gate Dance Theater" in the 1970s-1980s and Taiwanese Modern Music - With Deh-Ho Lai's White Snake and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Shui-long Ma's Liao Tien-Ding as Examples

DOI

10.3966/101562402019010036003

作者

宋育任(Sung, Yu-Jen)

关键词

林懷民 ; 馬水龍 ; 雲門舞集 ; 臺灣現代音樂 ; 賴德和 ; Hwai-Min Lin ; Shui-long Ma ; Cloud Gate Dance Theater ; Taiwanese Modern Music ; Deh-Ho Lai

期刊名称

藝術評論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19 / 01 / 01)

页次

79 - 13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1973~1985年間「雲門舞集」舞作所運用的臺灣現代音樂。「雲門舞集」於1973年創團時的宗旨為: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跳給中國人看。所以在「雲門」創團後的前12年(1973-1985)所運用的音樂,主要是臺灣嚴肅音樂作曲家所創作的現代音樂,因此與「雲門」合作過的音樂家囊括臺灣當代重要的作曲家,他們和「雲門」合作的音樂創作絕大部分也成為臺灣現代音樂中的經典之作。在1970~1980年代,「雲門」催生了許多臺灣現代音樂,或是使它們獲得重要的演出機會,「雲門」可說是臺灣現代音樂於這些年間蓬勃發展的重要推手;而這些精采的音樂創作,也是促進雲門舞作成功的因素。「雲門舞集」獲得國內外的讚賞,回答了東方藝術家最關注的一個問題-東方傳統性如何與西方現代性結合,並如何從中達到創新的可能?「雲門」不只是在舞蹈動作上成功地結合了中國、臺灣的傳統性與西方現代性,其成功地融合了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也是它所運用的臺灣現代音樂之特色,所以與舞作整體風格上形成一致性。為了要深入研究1973~1985年間「雲門舞集」所使用的臺灣現代音樂,本文想釐清以下幾個問題意識,包括:一、早期「雲門」(1973-1985)與臺灣現代音樂的關係,二者合作的歷史與背景。二、早期「雲門」所運用的臺灣現代音樂作品的風格與形式為何?三、早期「雲門舞集」所運用的臺灣現代音樂是否相應於雲門舞作不同時期風格之演變?四、早期「雲門」所運用的臺灣現代音樂之風格特色是否有共通點?本文以早期「雲門」三個不同時期之代表舞樂為例:賴德和為《白蛇傳》所寫的音樂《眾妙》(1975)、馬水龍《廖添丁》(1979)與賴德和《紅樓夢》(1983),做深入之音樂分析,來理解早期「雲門」舞樂三個不同時期之風格特色。音樂為「雲門舞集」藝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釐清了上述的問題之後,我們不僅對於這些和本國作曲家合作的「雲門」舞作與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對於臺灣現代音樂的歷史與發展有更深的理解。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studies Taiwanese modern music used by "Cloud Gate Dance Theater" from 1973 to 1985. Founded in 1973, "Cloud Gate" has as its guideline the following: "Chinese composing, Chinese choreographing, Chinese dancing for Chinese people". Therefore, in the first 12 years of "Cloud Gate" its dance music is mainly based on modern music composed by Taiwanese serious music composers. Most of the compositions for "Cloud Gate" became the classical works of their time. In the 1970s and 1980s, "Cloud Gate" gave birth to many Taiwanese modern music, or gave them important performance opportunities. Therefore, "Cloud Gate" has greatly helped Taiwanese modern music flourishing in those years; and these ingenious music works have also been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success of "Cloud Gate".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success of "Cloud Gate" is also an answer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 of oriental artists: How can we combine the oriental tradition with western modernity, and how we create new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m? "Cloud Gate" has successfully realized the goal of combining the oriental (Taiwanese and Chinese) tradition with western modernity in the dance. The successful integration of oriental tradition and western modernity is als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aiwanese modern music used by "Cloud Gate", so that its musical style is consistent with its dance style. In order to study thoroughly Taiwanese modern music used by "Cloud Gate" from 1973 to 1985, this paper will try to clarify the following issues: 1.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rly period of "Cloud Gate" (1973-1985) and Taiwanese modern music, and what is the history and background of their cooperation? 2. What are the styles and the forms of Taiwanese modern music used by "Cloud Gate"? 3. Does Taiwanese modern music used in the early "Cloud Gate" correspond to the latter's evolution of the style in different periods? 4. Are there any common elements in Taiwanese modern music used by "Cloud Gate"? This paper takes the representative dance music of the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early "Cloud Gate" as examples for musical analysis: Deh-Ho Lai's White Snake, Shui-Long Ma's Liao Tien-Ding and Deh-Ho Lai'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Since music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art of "Cloud Gate", once the abovementioned questions have been discussed, we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not only of these "Cloud Gate" dances cooperated with the Taiwanese composers, but also of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modern music.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公共電視、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0。《文化容顏》(2010 第 14 屆國家文藝獎得獎者紀錄片)。臺北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 史惟亮。〈「中國現代樂府」結合「雲門舞集」〉,《省交響樂團主辦中國現代樂府之三—雲門舞集首次公演》節目單。雲門數位典藏網站。http://archive.cloudgate.org.tw/archive/search?field_cat_value=All&combine=%E9%9B%B2%E9%96%80%E9%A6%96%E6%BC%94%E7%AF%80%E7%9B%AE%E5%96%AE。下載日期:2018 年 6 月 1 日。
  3. 史惟亮(1973)。史惟亮。1973。〈序文〉。收於《第一次「中國現代樂府」演出節目單》。
  4. 余光中(1993).雲門舞話.臺北市: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5. 吳忻怡(2008)。國立臺灣大學。
  6. 李泰祥。台灣本土音樂家之影音典藏。http://lth.e-lib.nctu.edu.tw。下載日期:2018年 5 月 25 日。
  7. 林懷民(1982).說舞.臺北市:遠流.
  8. 林懷民。1975。〈七十年代的聲音〉。收於《白蛇傳》(CD 手冊)。臺北市: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9. 邱瑗(2002).李泰祥:美麗的錯誤.宜蘭縣:傳藝中心.
  10. 奚淞。 1985。〈夢土上,綻放奇異的花朵〉。《中國時報》。3 月 13 日。
  11. 馬水龍(1982).從舞劇廖添丁論舞樂的創作.臺北市:全音.
  12. 馬水龍。〈我與舞劇廖添丁〉,《1979 年雲門公演節目單》。雲門數位典藏網站。http://archive.cloudgate.org.tw/archive/06401-ar1979050401。下載日期:2018年 7 月 15 日。
  13. 許常惠(1991).台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市:全音.
  14. 許常惠。〈雲門舞集與許博允的音樂〉,《第六屆國際藝術節夢土—雲門舞集與許博允的音樂》節目單。雲門數位典藏網站。http://archive.cloudgate.org.tw/sites/default/files/archive/doc/10301-ar1985031301.pdf。下載日期:2018 年 7月 14 日。
  15. 許博允。2008。《中國戲曲冥想》樂曲解說。收於《許博允之樂》(CD 手冊)。臺北市:有象文化。
  16. 游素凰(2000).台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 1945-1975.臺北市:樂韻.
  17. 雲門舞集(1984)。雲門舞集。《1984 年雲門春季公演節目單》。
  18. 黃寤蘭。1994。〈林懷民魂牽夢縈舞紅樓,賴德和朝思暮想譜樂曲〉。收於《紅樓夢交響曲》(CD 手冊)。臺北市: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19. 楚戈。 1974。〈舞蹈中的寒食—記「中國藝術歌曲之夜」裡的雲門舞集(上)〉。聯合報。6 月 7 日。
  20. 楊孟瑜(2008).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臺北市:天下遠見.
  21. 趙玉玲(2005)。體現認同:《雲門舞集》舞碼(1973-1997)在台灣社會之社會文化意義。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22. 趙玉玲。〈 寒食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6920。下載日期:2018 年 6 月 15 日
  23. 盧佳培(2002)。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4. 賴德和(1975)。賴德和。1975。〈寫在《眾妙》的演出之前〉,《雲門舞集 1975 年秋季公演節目單》。
  25. 賴德和。2009。《紅樓夢交響曲》樂曲解說。收於《紅樓夢交響曲》(CD 手冊)。臺北市: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26. 賴德和。〈懷抱希望敢於作夢的年代—寫在《紅樓夢》封箱演出之前〉。雲門數位典藏網站。http://archive.cloudgate.org.tw/archive/09301-ar2005032504。下載日期:2018 年 9 月 20 日。
  27. 賴德和。〈當音樂遇上舞蹈 - 我與雲門的互動〉。「台南藝術大學通識講座」。2004 年 3 月 11。http://web.tnnua.edu.tw/~common/class/history/930311.htm。下載日期:2013 年 8 月 12 日。
  28. 賴德和(2009)。賴德和。2009。《紅樓夢交響曲》總譜 ( 音樂會版 ) 。未出版。
  29. 賴德和(1985).平劇鑼鼓影響現代樂曲創作之研究.臺北市:全音樂譜.
  30. 龍應台(2003).野馬耕牛春蠶 : 雲門三十.臺北市: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31. 顏佩如(2008)。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曾子嘉(2021)。淬鍊「現代」-從《賴德和檔案》初探作曲家賴德和於1970-1980年代音樂創作之歷程與思考。音樂研究,35,85-122。
  2. 宋育任(2019)。賴德和「雲門」舞樂研究-以《待嫁娘》和《春水》為例。關渡音樂學刊,2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