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由威尼斯雙年展觀察臺灣文化外交策略

并列篇名

Observing Taiwan's cultural diplomacy strategy through the Taiw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DOI

10.3966/101562402019070037004

作者

郭唐菱(Kuo, Tang-Ling)

关键词

文化外交 ; 文化政策 ; 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 ; Cultural diplomacy ; Cultural Policy ; The Taiw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期刊名称

藝術評論

卷期/出版年月

37期(2019 / 07 / 01)

页次

115 - 13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文化外交為臺灣長期推動之政策,在國家發展的歷程中,政府組織不斷因應政策調整,而政府對外投射的形象也不斷地轉變。目前臺灣文化外交以「網絡治理」的方式實踐,由不同的行為者:政府部門、機關、個人與民間團體一一共同執行。臺灣政府以網絡治理的模式操作威尼斯美術雙年展臺灣館,累積20年的展覽成果,本文以此作為文化外交觀察案例。本文整理其政策的形成與內涵、組織與行政、歷年展覽策略及視覺文化變遷。以文化政策為脈絡,臺灣館作為文化外交案例的特質為:輸出成果獨立於國家文化政策;於國內遭遇不同目標的競合,最後對於未來整體政策提出建議。

英文摘要

Cultural diplomacy is a policy which has long been implemented by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During the histo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government structure has developed along with the policy,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the government wishes to project has changed. Now Taiwan's cultural diplomacy is practised through network governance, which means the policy is implemented collaboratively by different actor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stitutions, individuals and civic groups.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operated the Taiw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through network governance, accumulating 20 years of exhibition output.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case study of Taiwan's cultural diplomacy. This article collects and organizes policy formation and content, policy structure and administration, exhibition strategies over the years, and the Pavilion's changing visual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polic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rough the Taiwan Pavilion, as a case in cultural diplomacy,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observed: produce output independently from the national cultural policy; encounter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domestic goals. Finally, the article proposes an outline of suggested future polic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Henckaerts, Jean-Marie(ed.)(1996).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aiwan in the New World Order: Legal and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Lond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 Schoeber, Felix(2014).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3. Wei, Chu-Chiun(2013).From National Art to Critical Globalism-The Politics and Curatorial Strategies of the Taiw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Third Text,27(4),470-484.
  4. Wei, Chun-Ying(2017).University of London.
  5. 文化部.1998 年文化白皮書.
  6. 文化部。〈文化交流〉。https://www.moc.gov.tw/content_281.html。下載日期:2019 年 4 月 6 日。
  7. 文化部.2018 文化政策白皮書.
  8. 文化部.2004 年文化白皮書.
  9. 王儀君。2017。〈一場註定拿不到金牌的藝術奧運,蛻變中的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 〉。《 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2017-venice-biennaletaiwan。下載日期:2019 年 4 月 6 日。
  1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花綻容顏—紐約中華新聞文化中心臺北劇場臺北藝廊十年成果專輯.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2. 吳介祥(2013)。重建藝術策展公共化之正當性。典藏今藝術,244,90-91。
  13. 呂育誠(2006)。網絡治理與治理網絡:政府變革的新課題。臺灣民主季刊,3(3),207-212。
  14. 呂佩怡(2000)。臺南藝術學院。
  15. 呂佩怡(2013)。雙括號的「臺灣館」(1995-2013)。典藏今藝術,244,64-67。
  16. 呂佩怡(2013)。被想像的國際潮流綁架。典藏今藝術,244,82-83。
  17. 林平(2018)。林平。 2018 年 3 月 21 日。臺北市立美術館。訪談人:郭唐菱。
  18. 林宏璋(2019)。林宏璋。2019 年 5 月 17 日。Skype 訪問。訪談人:郭唐菱。
  19. 胡永芬(2016)。期待一個可以在結構內鬥爭成功的文化部長。藝術家,492,114-116。
  20. 高千惠(2015)。文化外交與文化社交之間:出師有表—從國家美學宣示到藝術奧運化的國際競技。現代美術,178,70-78。
  21. 高千惠(2011).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22. 陳郁秀,林會承,方瓊瑤(2013).文創大觀—臺灣文創的第一堂課.臺北市:先覺.
  23. 陳淑鈴(編)(2010).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回顧 1995-2007.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24. 陳淑鈴(編)(2010).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回顧.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25. 黃可萱(2015)。論述、創意與技術的匯流—第五十六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返臺座會。藝術家,482,240-243。
  26. 黃富娟(2008)。以文化外交突破臺灣外交封鎖線。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1(4),36-42。
  27. 葉杏柔(201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8. 劉俊裕(2014).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新北市:巨流圖書.
  29. 蔡淳任(2017)。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30. 關鍵評論網。〈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邦交國爭奪戰未完待續〉。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85。下載日期:2019 年 4 月 6 日。
被引用次数
  1. 邱國峻(2021)。論攝影之媒材創作形態所表徵的地方感-以2000-2010臺灣攝影複合媒材作品為例。藝術評論,40,57-91。
  2. 蘇憶如,郭昭翎(2021)。博物館國際展覽模式探討:以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暹羅博物館合作策劃之「文顏.文譽展」為例。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74(1),5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