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題與目的:知識論的反思

并列篇名

Why Do Social Scientists Do Research?

DOI

10.7065/MRPC.200303.0016

作者

石之瑜(Chih-Yu Shih)

关键词

知識論 ; 方法論 ; 解釋 ; 詮釋 ; 主體 ; 社會科學 ; Epistemology ; Methodology ; Explaining ; Interpreting ; Subjectivity ; Social Science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30卷3期(2003 / 03 / 01)

页次

135 - 1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社會科學的研究的目的,有人說是建立法則或定律,有人說是解釋,有人說是要去預測並且控制。一旦了解研究者不是獨立於研究活動之外,而是在與研究對象互動中了解自己的生活的人,那應該接受,詮釋的境界是社會科學更進一步的境界。研究者在介入或推動一個研究過程的時候,無所不在地受到了自己的生活關切、生命歷史與生長經驗所影響,但是流行的社會科學方法論要研究者忘記這一點。相對地,以詮釋為重點的知識論,則預設了研究者對自己社會位置的體認,所以研究者才能懂得尊重研究對象的社會位置。在解釋的知識論中,研究者追求的是關於研究對象行為因果的真理,也就是上帝的道理;在詮釋的知識論理,研究者最終在探討自己的生命關懷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

英文摘要

The goal of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is more than explaining or predicting. Explaining is premised upon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researcher from the subject of study. However, no researchers are independent of the subject of his study. This paper uses a number of analogies and examples to illustrate how researchers' own life history must be a part of the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75)。馬克斯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2. (1996)。影響雜誌絕版特刊
  3. (2000)。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
  4. Huntington, Samuel(1993).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Foreign Affairs,72,22-49.
  5. Huntington, Samuel(1991).How Countries Democratize?.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06(4),679-616.
  6. Huntington, Samuel(1984).Will More Countries Become Democratic?.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99(2),193-218.
  7. Robinson, J. A.(compl.)(1999).Villager Committee Elections in China: A Selected Collection of Essays.Atlanta:The Carter Center.
  8. Walker, R. B. J.(1993).Inside/Outsid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王志弘譯、Said, Edward。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
  10. 王振寰編、翟海源編(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11. 王德昭(1955)。劍橋近代史─文藝復興。上海:中華文化事業初版委員會。
  12. 石之瑜(2001)。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台北:五南。
  13. 任德厚(1997)。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14. 呂亞力(1995)。政治學。台北:三氏書局。
  15. 呂亞力(1992)。論文寫作研究。台北:三民出版社。
  16. 宋楚瑜(1978)。如何寫學術論文。台北:三民出版社。
  17. 李志成譯、Eagleton, Terry(2000)。馬克思。台北:麥田出版社。
  18. 李明燦(1978)。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黎明文化。
  19. 周昌忠譯、Feyerabend, Paul(1992)。反對方法。台北:時報出版社。
  20. 馬克思、恩格斯(1990)。1884經濟學手稿。台北:時報。
  21. 張定綺譯、韓福光、華仁、陳澄子(1999)。李光耀治國之論。台北:天下文化。
  22. 莊文瑞譯、Popper, Karl(1990)。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台北:桂冠出版社。
  23. 陳菁雯譯、葉銘元譯、許文柏譯、Marsh, David、Stoker, Gery(1998)。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24. 陳瑞麟譯、Merquior, J. G.(1998)。傅柯。台北:桂冠。
  25. 游伯龍(1985)。行爲與決策─知己知彼的基礎與運用。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26. 黃振華譯、張與健譯、Weber, Max(1991)。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時報出版社。
  27. 劉北成譯、楊遠嬰譯、Foucault, Michael(1999)。瘋癲与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北京:三聯。
  28. 劉軍寧譯、Huntington, Samuel R.(1994)。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出版社。
  29. 錢俊譯、Drefus, Hubert、Rabinow, Paul(1995)。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30. 閻子桂譯、Rudner, Richard S.(1974)。社會科學的哲學。台北:幼獅譯叢。
  31. 薛絢譯、App1eby, Joyce、Hunt, Lynn、Jacob, Margaret(1996)。歷史的真相。台北:正中書局。
  32. 韓培爾(1998)。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風雲論壇。
被引用次数
  1. 臧正運(2023)。金融監理數位化之研究:我國純網銀監理系統建置的行動者網絡分析。管理評論,42(2),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