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略論朱熹「人性本善」說與佛教中國化中之「佛性」的關聯-以朱熹《四書集注》與圭峰宗密《華嚴原人論》為例

并列篇名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Zhuxi's Doctrine of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 and "Buddhata" in Chinese Buddhism

DOI

10.7065/MRPC.200306.0043

作者

劉振維(Cheng-Wei Liu)

关键词

朱熹 ; 人性本善 ; 性善 ; 四書集注 ; 宗密 ; 佛性 ; 原人論 ; Zhuxi ;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Xin Ben Shan) ; Human Nature is Good(Xing Shan) ; Commentαries on Four Books ; Zong-Mi ; Buddhata ; On the Origin of Human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30卷6期(2003 / 06 / 01)

页次

43 - 6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朱熹哲學體系龐大,後人稱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不否認其與佛學間的交通,故對朱熹提出「人性本善」說亦見論者涉及恐與佛學「佛性」相涉。然人性本善與佛性如何相涉,尚未見及深入。一般認為,人性本善乃洙泗之傳,為儒學本源,不可能與佛學佛性相涉。然於嚴格理論的檢證上,人性本善果為洙泗之傳,恐須提出修正。其次,人性本善乙說出現於宋明儒學復興之際,不可能不受佛學佛性之挑戰-尤其是「佛教中國化」運動後所產生的佛性。再者,宋明理學諸家何人不曾涉及佛學?職是之故,本文不揣淺陋,擇朱熹代表作《四書集注》與圭峰宗密《原人論》為代表,探究「人性本善」說與佛教中國化之「佛性」的關聯,此於哲學發展史上當甚具意義。

英文摘要

Zhuxi's philosophy signifies the completion of New-Confucianism in Sung Dynast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 system and Chinese Buddhism, including those between his central doctrine of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 and ”Buddhata” in Chinese Buddhism. A general view holds that Zhuxi's this doctrine faithfully represents Mencius' thought; there is no need for him to refer to Buddhism. The author has already pointed to some difficulties about this general view in order articles. However, many scholars further says that Confucian positive notion of human nature radically differs from the negative ”Buddhata” in Chinese Buddhism. This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this issue. First, ”Buddhata” in Chinese Buddhism is not as negative as they think edit. Second, Zhuxi, as other New-Confucianism, had studied Buddhism for decade's years. Mr. Qiu Han-Sheng ever pointed out that Zhuxi's ”Commentaries on Four Books” has many views rooted in Zong-Mi's ”On the Origin of Human ”. This article, founded in this insight, purposes to investiga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Zhuxi's central notion and ”Buddhat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2002)。論朱熹對孟子「性善」說的詮釋及其問題-「性善」與「人性本善」的辯議,發表於2001年教育部委辦、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先秦儒家思想學術研討會」。哲學與文化
  2. 四書或問
  3. (1990)。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4. 四書或問
  5. 大藏經,冊45
  6. 大藏經,冊48
  7. 冉雲華(1988)。宗密。臺北:東大。
  8. 任繼愈(1964)。中國哲學史,冊3。北京:北京人民。
  9. 任繼愈(1964)。中國哲學史。北京:北京人民。
  10. 朱熹(1965)。朱文公文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1. 朱熹(1965)。朱文公文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2. 朱熹(1990)。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3. 朱熹(1965)。朱文公文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4. 朱熹(1990)。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5. 朱熹(1965)。朱文公文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6. 朱熹(1990)。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7. 朱熹(1990)。宋元學案。北京:中國書店。
  18. 朱熹(1999)。四書集註。臺北:臺北藝文。
  19. 朱熹(1999)。四書集註。臺北:臺北藝文。
  20. 朱熹(1990)。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21. 牟宗三(1984)。佛性與般若。臺北:臺北學生。
  22. 何國銓(1997)。宗密「原人論」對儒道之批判及其會通之道。臺中商專學報,29
  23. 吳汝鈞編著(1992)。佛教大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24. 呂澂(1985)。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臺北里仁。
  25. 李錦全(1996)。華嚴原人論。臺北:臺北佛光。
  26. 狄百瑞(1983)。元代新儒家正統思想的興起,(上)。思與言,21(1),42。
  27. 林文彬(1997)。宗密《原人論》三教和會思想初探。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夜間部學報,3,142。
  28. 邱漢生(1980)。四書集註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29. 侯外盧(1960)。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30. 侯外盧(1960)。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31.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北學生。
  32. 張春波、辛冠潔主編(1982)。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編,冊3。濟南:齊魯。
  33. 陳榮捷(1982)。朱學論集,臺北:
  34. 勞思光(1988)。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臺北三民。
  35.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冊5。臺北:藍燈。
  36.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冊5。臺北:藍燈。
  37.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冊4。臺北:藍燈。
  38. 馮友蘭(1996)。中國哲學史。臺北:臺北商務。
  39. 董群(2000)。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教思想研究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宗教文化。
  40. 熊琬(1985)。朱子理學與佛學之關係。臺北:文津出版社。
  41. 劉振維。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大哲學所。
  42. 賴永海(1999)。中國佛性論。北京:中國青年。
  43. 錢穆(1996)。錢實四先生全集,冊14。臺北:臺北聯經。
  44. 錢穆(1976)。讀宗密「原人論」。書目季刊,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