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關於顏回生卒年爭論的一些批判反省

并列篇名

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Issues of Yen Hui's Age of the Birth and Death

DOI

10.7065/MRPC.200803.0135

作者

鍾隆琛(Lung-Chen Chung)

关键词

顏回 ; 孔子 ; 孔子家語 ; 史記•孔子世家 ; 假問題 ; 潛在理由 ; 儒學 ; Yen Hui ; Confucius Kung Tzu ; Kung Tzu Chiayu ; Kung Tzu Shihchia of Shih Chi ; potential reason ; 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35卷3期(2008 / 03 / 01)

页次

135 - 14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顏回生卒年為何,歷來爭論不休;然爭論的真正關鍵,主要還是落在「顏回三十二歲而死」或「顏回四十歲左右死」。如何解決上述爭論呢?首先,受限於史料的缺乏,不應再將問題導至「孰較可信、孰較原始」,也不應再固執於前一個說法必來自《孔子家語》、後一個說法必來自《史記.孔子世家》的錯誤方向;正確的方向,應是:回歸或揣摩孔子談顏回以及他在其他相關發言的語脈。在此方向的引導下,本文最後傾向接受的是「顏回三十二歲而死」。 然而,本文的目的,並不在找出顏回生卒年的確切數目,而在檢視基於什麼潛在理由作出這樣的「決定」;特別是要,在這樣的檢視過程中,嘗試開啟「理解什麼是儒學」的一條新線索。

英文摘要

Whether born about Yen Hui (顏回) and what is age of death, the key disputed lay in. ”Yen Hui die 32 years old 'or' Yen Hui about 40 years old extremely”. Then how to solve the dispute above? First of all, because of the shortage of the historical data, should not lead the question to the wrong direction of the following again: For example, ”that historical data can relatively believe or more primitive”, ”the last statement must have come from Kung Tzu Chiayu (《孔子家語》), the later statement and must have come from Kung Tzu Shihchia of Shih Chi (《史記.孔子世家》)”, etc.; Right direction, should return to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論語》)of the whole meaning, includes the Confucius is how to talk Yen Hui's die young, the Confucius sunset of life talks the oneself how to make the knowledge etc. Under the guide of the direction above, it was that ”Yen Hui die 32 years old” that we inclined to accept this article finally. Bu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the accurate figure of finding out Yen Hui and born and death, but should inspect and make ”the decision” on the basis of some potential reasons; Take, with inspecting so, turn on a new understanding clue on '”What is Confucian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北宋邢昺、張景耀主編(1994)。論語注疏彙編(上)(下)。台北:子峰文教基金會。
  2. 西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1990)。史記會注考證:附駮議·新證。台北:宏業書局。
  3. 西漢揚雄撰、汪榮寶義疏、陳仲夫點校(1996)。法言義疏(上)(下)。北京:中華書局。
  4. 明王陽明(1983)。王陽明全集。台北:大申書局。
  5. 東晉張湛注、楊伯峻集釋(1996)。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6. 東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下)。台北:大化書局。
  7. 東漢徐幹撰、蕭登福校注(2000)。新編中論。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
  8. 東漢班固(1999)。二十五史全集。北京:電子出版物。
  9. 南宋朱熹(1994)。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書局。
  10. 南朝宋范曄撰、晉司馬彪撰(1999)。二十五史全集。北京:電子出版物。
  11.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
  12. 清熊賜履(1968)。學統(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3.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1990)。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4. 魏王肅(1968)。孔子家語(附札記)。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5. 魏何晏、張景耀主編(1994)。論語注疏彙編(上)(下)。台北:子峰文教基金會。
  16. 林義正(1987)。孔子學說探微。台北:東大圖書。
  17. 韋政通(1996)。孔子。台北:東大圖書。
  18. 康義勇(1993)。論語釋義(下)。台北:麗文文化事業。
  19. 張岱年主編(1992)。孔子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 黃紹祖(1982)。顏子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21. 黃紹祖(1982)。顏子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22. 楊伯峻(1987)。論語譯注。台中:藍燈文化。
  23. 蔣伯潛。四書讀本·論語。台北:啟明書局。
  24. 蔡仁厚(1999)。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5. 錢穆(2000)。論語新解。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
  26. 鍾隆琛(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27. 鍾肇鵬、張岱年主編(1992)。孔子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8. 顏炳罡(1993)。論顏子的精神境界。孔孟月刊,31(5),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