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知者利仁”到“仁者安仁”-荀子道德論證的兩層結構

并列篇名

How Does Xunzi Demonstrate the Indispensability of Morality

DOI

10.7065/MRPC.200811.0163

作者

王楷(Kai Wang)

关键词

荀子 ; 道德論證 ; 兩層結構 ; 後果論 ; 道義論 ; Xunzi ; Moral Demonstration ; Double-deck Structure ; Consequentialism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35卷11期(2008 / 11 / 01)

页次

163 - 1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作為一個道德學家,荀子反復強調善之必要性,並力圖從理論的層面上完成對此問題的道德論證,以期教人勉力為善。就理論結構而言,荀子的道德論證包含著兩個層面-社會的層面與個體人格的層面。就社會層面的道德論證而言,荀子強調道德作為群居和一之道的社會功能,因而展開為一種後果論的理論進路。並且,這一層面的道德論證之成立又是以傳統儒家的忠恕之道作為其內在的邏輯保證的;就個體人格層面的道德論證而言,荀子德行論又表現出鮮明的道義論取向。就整體而言,對其道德論證兩層結構的考察表明:荀子德行論呈現為一種綜合了後果論的道義論。

英文摘要

As a moral philosopher, Xunzi emphasizes the indispensability of morality times without number and try to accomplish the philosophical demonstration for the moral issue. As its theoretical structure is concerned, Xunzi's moral demonstration comprises two contrastive lays: the lay of sociality and the lay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The former keep to a kind of consequentialism, whereas the latter confirm to a kind of deontology. As a consistent and integrated theory, Xunzi's moral philosophy can be regard as a kind of deontology that assimilate some elements of consequential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
  2. 唐魏徵(1985)。群書治要。北京:中華書局。
  3. 清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
  4. 清王念孫(1991)。讀書雜志。北京:中華書局。
  5. A.麥金太爾、宋繼傑譯(2003)。追尋美德:倫理理論研究。南京:譯林出版社。
  6. 久保愛(1820)。荀子增注。平安書林水玉堂。
  7. 余英時(2004)。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三聯書店。
  8. 亞里斯多德、廖申白譯(2003)。尼各馬可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9. 法蘭西斯、福山、劉榜離、王勝利譯(2002)。大分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0. 韋政通(1997)。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倪德衛、萬白安編、周熾成譯(2006)。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12. 梁其超(1996)。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13. 楊伯峻(1980)。《論語譯注》(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北京:中華書局。
  14. 蕭公權(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