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性善”到“道德心”―論當代儒學對人性概念的探討

并列篇名

Human Nature in the Discussion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DOI

10.7065/MRPC.200908.0101

作者

劉振維(Cheng-Wei Liu)

关键词

孟子 ; 性善 ; 當代新儒家 ; 道德心 ; 人性 ; Mencius ; Human Nature is Good ; Contemporary Neo Confucianism ; Moral Heart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36卷8期(2009 / 08 / 01)

页次

101 - 11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性善」,是孟子(372-289 B. C.)人性論的主張;「道德心」,是當代新儒家對人性論道德形上學的詮釋。當代大儒徐復觀(1903-1982)、唐君毅(1909-1978)、牟宗三(1909-1995)等,皆理解孟子「性善」為「道德心」。以牟氏之說,「心體」即「性體」。然而,孟子所言之心,乃一「出入無時,莫知其嚮」(《孟子•告子上》)之活潑無方向的心,並不是一個道德本體的「本心」或「道德心」。考當代新儒家諸賢,大體認定孟子「四端之心」乃一「善」的根源,並視此為道德本體,名之曰「道德心」。對比《孟子》文本,恐非孟子本意,詮解發揮處較多;對之,清儒焦循(1765-1814)即有所反思。事實上,從「性善」到「道德心」其間有一思維上轉折的歷程,陸王心學的開展則是最大的影響。本文論述焦距,置於儒學人性論此一核心議題之上,著重於對比《孟子》文本與當代新儒家對之的見解與詮釋,以作一探討。全文區分三部分,一論孟子「性善」的蘊義,二論當代新儒家以「道德心」詮釋「性善」的意義,三研析「道德心」的理論溯源及其問題。最後作一結論。

英文摘要

Mencius (372-289 B.C.) claimed that ”human nature is good”, the notion of a ”moral heart” is the metaphysical explanation of this claim by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ts like Xu Fuguang (1903-1982), Tang Junyi (1909-1978) and Mou Zongsan (1909-1995) all interpret the ”good human nature” of Mencius as a ”moral heart”. But the heart that Mencius talks about has no definite direction as we would expect from a heart that has a clear moral orientation. This discrepancy of meaning shows that the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t interpretation cannot be reconciled with the original text. This has already been pointed out by the Qing times scholar Jiao Xun (1765-1814) and it is possible to trace the gradual change of meaning throughout history. This paper will directly confront the Book of Mencius with its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interpreters to point out the philosoph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2002)。朱子全書:四書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宋孫奭。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
  3. 宋陸象山。象山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 明王陽明著、現代•吳光、錢明、董平、董延福編校(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清毛奇齡(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聖門釋非錄。臺南:莊嚴文化。
  6. 清阮元(1993)。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
  7. 清焦循(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8. 清焦循(2002)。續修四庫全書:雕菰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方東美(1978)。方東美先生演講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10. 北京商務印書館編(1999)。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11. 安樂哲、安樂哲、江文思、梁溪譯(2005)。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2. 牟宗三(1968)。心體與性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 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4. 牟宗三(1996)。心體與性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5. 牟宗三(1971)。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牟宗三(1963)。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牟宗三(1979)。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8. 牟宗三(1984)。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 何保中(1994)。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20. 林安梧(1996)。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臺北:明文書局。
  21.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2.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3. 唐君毅(1974)。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4.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5.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1979)。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臺北:
  27. 陳來(1991)。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8. 陳榮捷(1993)。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29. 劉振維(2006)。從「性善」到「性本善」-個儒學核心概念轉化之探討。臺中:光鹽出版社。
  30. 劉振維(2002)。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