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e explanations of Chuang Tzu's philosophy are always divergent. Chuang Tzu can be viewed as a Neo-Confucianist, an idealist, but also as a materialist.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argue that the controversy over Chuang Tzu's thought is due to the varied understandings of his conception of Qi.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we try hard to illustrate the following points: 1.To formulariz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about Chuang Tzu's concept of Qi and their hermeneutic basis. 2. To clarify that Qi is not the Western material. 3. To compare Chuang Tzu's Qi and Aristotle's causa materialis, and to show the dissimilarities of these two concepts. In conclusion, we can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1. To ascertain that Chuang Tzu's thought is not like the Western materialism. 2. To confirm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Chinese Qi. As a result, the academia might rethink the proper position of Chuang Tzu's Qi philosophy in Neo-Confucianism.
|
参考文献
|
-
陳政揚(2005)。張載「太虛即氣」說辨析。東吳哲學學報,14
連結:
-
陳政揚(2005)。論莊子與張載的「氣」概念。東吳哲學學報,12
連結:
-
彭文林(1994)。論亞里斯多德的物質因與《尚書·洪範》的五行思想。鵝湖學誌,12
連結:
-
彭文林(2006)。亞理斯多德的幾個哲學面向。歷史月刊,224
連結:
-
Aristotle. Metaphysics. Loeb Classical Library: Aristotle in 23 Volumes, Vols.17, 18, translated by Hugh Tredennick.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
勞思光:《儒家辭典》,http://humanum.arts.cuhk.edu.hk/ConfLex/.
-
宋張載(2004)。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
宋張載、湯勤福導讀(2000)。張子正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宋程灝、宋程頤、朱熹編(1978)。河南程氏遺書。臺北:臺灣商務。
-
小野澤精一(1990)。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王昌偉(2005)。求同與存異:張載與王廷相氣論之比較。漢學研究,23(2)
-
王開府(2000)。張橫渠氣論之詮釋─爭議與解決。中國哲學論集,26
-
朱建民(1989)。張載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
牟宗三(1974)。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
-
牟宗三(2003)。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
李明輝(2004)。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李明輝(2002)。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臺北:喜瑪拉雅?究發展基金會。
-
李明輝(2001)。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19(2)
-
杜保瑞(1993)。臺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唐君毅(1975)。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香港:新亞研究所。
-
徐復觀(1975)。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台灣商務書局。
-
祝平次、楊儒賓編(2005)。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張岱年(1983)。中國哲學發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陳康(1990)。陳康:論希臘哲學。北京:商務出版社。
-
陳康、江日新編、關子尹編(1987)。陳康哲學論文集,臺北:
-
陳榮捷(1996)。宋明理學之槪念與歷史。臺北:中?院文哲所。
-
陳榮捷(1992)。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
-
陳榮捷、楊儒賓譯(1993)。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
-
勞思光(1981)。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
彭文林(2001)。從一個哲學方法上的考慮談中西形上學的比較。第二屆比較哲學學術研討會,嘉義:
-
彭文林(1996)。張橫渠闢佛之氣化論。文史哲學報,45
-
彭文林(1986)。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彭文林(2002)。倫理相與分離問題:一個由蘇格拉底經柏拉圖至亞理斯多德的哲學發展之硏究。臺中縣龍井鄉:明目文化。
-
馮友蘭(1999)。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楊儒賓(2001)。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19(1)
-
楊儒賓(1999)。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究院中國文哲?究所籌備處。
-
楊儒賓編(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
-
楊儒賓、祝平次編(2005)。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熊琬(1985)。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朱子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
-
劉又銘(2000)。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劉又銘(2005)。吳廷翰的自然氣本論。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