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人文臨床學的探究

并列篇名

An Exploration of Humanities-clinical Studies

DOI

10.7065/MRPC.201001.0063

作者

余德慧(Der-Heuy Yee);余安邦(An-Bang Yu);李維倫(Wei-Lun Lee)

关键词

人文臨床 ; 受苦處境 ; 人文療癒 ; 人文臨床課程 ; Humanities-clinical Studies ; Humanistic Curriculum ; Humanistic Healing ; Suffering Situation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37卷1期(2010 / 01 / 01)

页次

63 - 8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提出人文臨床的課題,並據以做為推廣人文課程革新計畫的行動指引。在2009年9月,作者們在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召開人文臨床探索論壇,試圖結合藝術、文學、中文、哲學、宗教以及社會科學領域(醫療人類學、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精神分析、本土心理學、社會工作、護理學等)的學者,對人文臨床做出多元性的詮釋。本文在綜合各領域的說法,從認識論、實踐論、技藝學與實踐策略等觀點,對人文臨床的教學與研究提出一種看法,一種可能的進路。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dea of humanistic clinical studies (humanistic clinic) as the foundation and direction to facilitate the reform of humanistic curriculum, instruction and research. In Sept. 2009, a preliminary meeting, which gathered scholars from arts, literature, Chinese, philosophy, religious study and social sciences (anthropology, clinical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y, psychoanalysis, indigenous psychology, social work, and nursing etc.), was held in the Buddhist Tzu Chi University to explore hermeneutically the meanings and dimensions of humanities-clinical studies. Concluding the results from that discussion, this paper further articulates the epistemology, the praxis, the technique, and the strategy of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humanistic clinical studies (humanistic clinic) so as to advance the possible route for its developm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王心運(2006)。身體與處境─赫曼‧許密茲(Hermann Schmitz)的新現象學簡介。哲學與文化,33(2),83-99。
    連結:
  2. 余德慧、李維倫(2007)。An inquiry into the Chinese cultus of living and dying。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6,1-34。
    連結:
  3. 巴音、代青塔娜(Daiqing Tana):〈寂靜的天空〉,《寂靜的天空》,台北:風潮音樂,2009。
  4. Kleinman, Arthur(1980).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 Exploration of the Borderland between Anthropology, Medicine, and Psychiatry.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 Toombs, S. K.(1998).Articulating the hard choices: A practical role for philosophy in the clinical context.Human Studies,21,49-55.
  6. 中岡成文, Narifumi(2009).Listen, wait, and move in therapeutic activities.HT 2009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Therapy,Chuncheon, Korea:
  7. 吉爾·德勒茲、馮炳昆譯(2004)。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8. 江漢生(2009)。歷史教我的醫學─16堂經典醫學史。台北:原水文化。
  9. 余安邦編(2008)。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癒─倫理化的可能探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0. 宋文里(2009)。療遇時刻(三):從小巫大巫之辨到人文臨床論述的重新開啓。「人文臨床與療癒」探索論壇,花蓮:
  11. 李雪菱(2003)。轉診至阿彌陀佛大醫王:萬德佛寺師徒在病苦與療癒之間的轉化。「東台灣宗教與療癒」學術研討會之論文,花蓮:
  12. 李察·詹納(2001)。醫院裡的哲學家。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
  13. 李察·詹納(2008)。倫理師的聲影。台北:政大出版社。
  14. 李察·詹納(2004)。醫院的危機時刻。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
  15. 村上靖彥(2008)。自閉症的現象學。東京:勁草書房。
  16. 馬瑞諾夫(2001)。柏拉圖靈丹:日常問題的哲學指南。台北:方智出版公司。
  17. 許慧如(2008)。黑晝記。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8. 陳雅玲(2007)。原初表達處境:一位『原/漢』子女於精神醫療機構內於繪畫中顯露特殊知覺經驗的疑惑。花蓮: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
  19. 凱博文(2007)。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
  20. 喬治·巴塔耶、嚴澤勝譯、汪民安編(2003)。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喬治·巴塔耶文選。吉林:人民出版社。
  21. 斯拉沃熱·齊澤克、季廣茂譯(2002)。意識型態的崇高客體。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2. 蔡怡佳(2009)。「人文臨床與療癒」探索論壇提交之報告。花蓮:慈濟大學。
  23. 鄧美玲(2000)。遠離悲傷。台北:三品國際文化公司。
  24. 鍾明德(2007)。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25. 鍾明德(2007)。OM:泛唱作爲藝乘。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6. 蘇偉貞(2006)。時光隊伍。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27. 龔卓軍(2003)。生病詮釋現象學。生死學研究,創刊號,57-75。
被引用次数
  1. 蔡振家、葉家含、陳容姍、林耀盛、李家瑋(2017)。為何華語流行樂壇以情傷歌曲為主?試析抒情歌曲的療癒潛質。本土心理學研究,47,371-420。
  2. 洪雅琴(2013)。傳統喪葬儀式中的哀悼經驗分析:以往生到入殮為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7,55-88。
  3. 許鶴齡(2011)。佛教哲學諮商對生命的療癒。哲學與文化,38(3),173-187。
  4. 李宛霖(2021)。重返「本土契合性」論辯:默會之知的實踐智慧。本土心理學研究,55,3-33。
  5. 林修德(2020)。面對中國哲學研究立場分歧的一種嘗試。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59,39-69。
  6. 林徐達(2013)。思念的遇望─作為生命存有的缺口動力學。東華漢學,18,461-476。
  7. 林耀盛(2014)。迂迴,成邏輯:人文取向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成人」之路。哲學與文化,41(1),129-156。
  8. 林耀盛(2016)。行深:「臨床」、「臨終」、「治癒」和「療遇」交錯的人文徵候及其超越。本土心理學研究,46,195-237。
  9. 林耀盛,李維倫(2019)。從文化心理學到人文臨床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本土化論述與踐行。本土心理學研究,51,89-167。
  10. 彭仁郁(2022)。「不要碰政治」?-轉型正義療癒工程的心理學介入。本土心理學研究,57,3-83。
  11. 彭榮邦,翁士恆(2021)。敘事研究中「存在經驗」與「存有」的地理學方法探問:從情緒地理學與詮釋現象學取「徑」。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61,119-151。
  12. 彭榮邦、翁士恆(2018)。以「非我」為引探究受苦經驗與療癒實踐行動:從現象學取徑。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3),253-274。
  13. 彭榮邦、翁士恆(2018)。直面受苦:人文臨床心理學的心理病理學芻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3),227-251。
  14. 尤淑如(2016)。哲學諮商需要以何種倫理學的內涵為基礎?─以《善的脆弱性》一書為線索。哲學與文化,43(1),139-150。
  15. 余安邦(2022)。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應用倫理評論,73,1-28。
  16. 余德慧、余安邦(2013)。「人文諮商」做為臨床本土化的實踐路線:遠去是為了歸來。應用心理研究,58,187-231。
  17. (2024)。深化培育師資生生命教育的途徑-重拾人師初心。生命教育研究,16(1),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