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自我認同的哲學問題

并列篇名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 of Human Identity

DOI

10.7065/MRPC.201003.0007

作者

薛佛(Jean-Marie Schaeffer);劉千美(Johanna Liu)

关键词

西方哲學 ; 存有學 ; 二元論 ; 自然 ; 文化 ; 自然主義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37卷3期(2010 / 03 / 01)

页次

7 - 2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現代和當代西方哲學人類學盛行一種二律背反的基本命題。一方面科學告訴我們,人類是在居住在地球上眾多的生命形式之一,人類的命運也只是眾多生物學物種中的一個種類。但另一方面,一般流行的哲學關於人的定義則告訴我們,人類高高在上、超越一切生物的生命形式。這種哲學人類學主張,按存在物而言,人類與其他一切有生命的存有切割:只有在物質底基(身體)上,屬於生物學之生物的存在類。此一論題的背後論證基礎是存有學的二元論:人「有」(has)一個身體,但卻(實際上或至少是潛在地)「是」(is)一個永恆的靈魂、或一個非物質的「思想我」(cogito)、一個非靜態的、非自然主義的「此在」(Dasein)。按笛卡爾和後笛卡爾的思維形式而言,這種人類學根本上是主智中心論的。人類在存在物上的特殊例外性,乃建基於按存有學而言人是「能認知者」(the knowing one):只有人能認知上帝,只有人是思想我(動物只是物理機器),只有人居存於一世界(動物只有一個生存環境(Umwelt))。這樣的人類學含蘊著一種強烈的反自然主義的認識論,而且必須主張人的本質避開科學研究、而且只能透過非自然主義的方法以達之:例如宗教的啟示、自明且自動呈現的思想、或解釋學的自動說明(Selbstauslegung)。也就是說,對更加了解人類而言,其認知後果是荒漠一片。本文探討乃在於期望找到一些有助於研究的途徑。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Descola, Philippe(2005).Par-delà nature et culture.Paris:Editions Gallimard.
  2. Husserl, Edmund(1989).La crise des sciences européennes et la phenomenology transcendantale.Paris:Editions Gallimard.
  3. Husserl, Edmund(1994).Méditations cartésiennes.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4. Itani, Junichiro(1985).The Evolution of Primate Social Structures.Man,20(4),598.
  5. Kroeber, Alfred L.,Parsons, Talcott(1958).The Concepts of Culture and of Social syste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3(5),582-583.
  6. Lestel, Dominique(2003).Les origines animales de la culture.Paris:Flammarion.
  7. Schaeffer, Jean-Marie(2007).La fin de l'exception humaine.Paris:Editions Gallimard.
  8. Valsiner, J.,Toomela, A.(2003).Cultural Guid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Mind: Vol.7: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within Culturally Structured Environments.Greenwich: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