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王充頌漢的目的及方法析論

并列篇名

Aims and Methods of Praized Han Dynasty by Wang Chung

DOI

10.7065/MRPC.201006.0155

作者

王真諦(Jan-Di Wang)

关键词

王充 ; 頌漢 ; 論衡 ; Wang Chung ; Praized Han ; Lam Hang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37卷6期(2010 / 06 / 01)

页次

155 - 1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歷來對王充頌漢的認識,大都是由其求功名的動機作為理解基礎,並將其視為王充媚漢的證明,以致後人對王充頌漢抱持著負面的評價,卻忽略由其頌漢的客觀層面,從頌漢的方法與標準作為反省基礎,本文的目的便在重新反省王充頌漢的問題與貢獻,分別探討王充頌漢主觀與客觀層面的問題,先由王充頌漢的時代背景與動機,對歷來非難王充頌漢的焦點作客觀的分析,再由王充頌漢的方法與標準,針對其頌漢的內容,究竟與俗儒有何不同,與其為學宗旨有無違背,並針對後人對頌漢值得商榷的部份作討論,期望能還給王充和頌漢應有的價值與意義,及未來能有更多相關對頌漢主題的討論,為後繼研究者提供更多元的視野,理解王充頌漢的意義與價值。

英文摘要

All through the ages, what people know about Wang Chung Praized Han Dynasty is mostly based theoretically on the motivation of pursuing scholarly honor or officail rank. It was regarded as the proof of Wang Chung's fawning on Han Dynasty. To such an extent that the descendants viewed Wang Chung Praizing Han Dynasty as negative evaluation, but ignored that from praizing Han Dynasty objectively, introspecting from the methods and standards of praizing Han.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introspect the questions and contributions of Wang Chung Praizing Han Dynasty and to confer respectively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levels of the questions of Wang Chung Praizing Han Dynasty. Firstly it started with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otivation of the times to analyze objectively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riticizing Wang Chung adversely for praizing Han. Moreover, from the ways and standards of Wang Chung Praizing Han and directing against the context of it, what's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secular scholars? Was there any violation with the tenet of his study? Therefore, we discuss the disputable part of the descendants' praizing Han. Hopefully we can give back the supposed value and meaning to Wang Chung and Praizing Han and discuss more related issues of the key subject in the future. Then we can provide multiple visions for the successive researchers and to realiz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Wang Chung Praizing Han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王真諦(2007)。從王充的〈問孔〉和〈刺孟〉探究孔孟可問可刺者為何。哲學與文化,392
    連結:
  2. (1988)。中國哲學思想論集(三)。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3. (1962)。文史。北京:中華書局。
  4. Salmon, Wesley C.、何秀煌譯(1993)。邏輯。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5. 司馬遷(1978)。史記。臺北:大申書局。
  6. 皮錫瑞(1974)。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7. 任繼愈(1997)。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8. 朱熹註(1958)。論語集注。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9. 牟宗三(1998)。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學生書局。
  10. 牟宗三(2004)。理則學。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1. 李偉泰(1985)。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長安出版社。
  12. 李維武(2002)。王充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13. 周桂鈿(2006)。秦漢哲學。武漢:武漢出版社。
  14. 周桂鈿(1993)。中國歷代思想史 貳 秦漢卷。臺北:文津出版社。
  15. 林麗雪(1991)。王充。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6. 阿德勒、黃光國譯(1971)。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出版社。
  17. 威廉·詹姆士、劉宏信譯(2007)。實用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8. 施之勉(2003)。漢書集釋。臺北:三民書局。
  19. 范明生(2003)。蘇格拉底及其先期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 范瞱、唐李賢注(1976)。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21. 香山居士輯、中村璋八輯(1994)。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
  22. 夏曾佑(1968)。中國古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23. 徐復觀(2000)。增訂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4. 徐靜(1980)。心理自衛機轉。臺北:水牛出版社。
  25. 陳拱(1996)。王充思想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6. 單繩武(1994)。邏輯新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7. 馮友蘭(1993)。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8.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9. 黃暉(1966)。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30. 楊伯峻(1982)。孟子譯注。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1. 趙翼(1977)。二十二史記。臺北:華世出版社。
  32. 劉述先(1997)。當代中國哲學論─問題篇。臺北: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33. 劉謹銘(2006)。王充哲學的再發現。臺北:文津出版社。
  34. 鄧紅(2003)。王充新八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5. 黎惟東(1988)。論王充歷史觀的矛盾。華岡文科學報,16,89-90。
  36. 黎惟東(198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37. 魏元珪(1987)。王充思想批判下。中國文化月刊,93,58。
  38. 羅光(1996)。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