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准南子》道論試析-以「存有論」和「宇宙論」的理域契入

并列篇名

The Taoism Analysis of Huai-nan-zi

DOI

10.7065/MRPC.201010.0047

作者

陳德興(De-Shing Chen)

关键词

濯南子 ; 道論 ; 存有論 ; 宇宙論 ; Huai-nan-zi ; Ontology ; Cosmology ; Taoism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37卷10期(2010 / 10 / 01)

页次

47 - 6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論《濯南子》道論之內涵,特別著重在「存有論」和「宇宙論」理域之所涉。在「存有論」部分,《淮南子》透過其賦體的文風,對「道」之本體眾義多有發揮,且藉「太一」之名結合其時天文學、神學之宇宙理論,強調了道論中的「本根」體性。在「宇宙論」部分,一如大部分兩漢時代的學說,《淮南子》以其時氣化宇宙論的思想來回應著《老子》。〈第四十章〉、〈第四十二章〉之宇宙生成的命題,以「氣」來鋪陳「道-物」開顯之歷程,並呈現同「存有論」和「宇宙論」混而說之的理論特色。基此特色之反思,本文於文末嘗試評述其所反映出中國哲學天道思想特有之形上思維,及近人之評述。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s mainly discussing the content of ”Taoism” of Huai-nan-zi, especially focusing on ”Ontology” and ”Cosmology”. In the part of ”Ontology”, Huai-nan-zi has a lot of discussions on the ideas of Ontology of ”Taoism”, through its literature writing, and it places much emphasis on the character of ”Origin” of ”Taoism” by combining, in the name of ”Tai Yi”, Astronomy and Theology in terms of ”Cosmology” of the day. In another part, ”Cosmology”, just like most theories from Han Dynasty, Huai-nan-zi uses the thinking of Qi's Cosmology in response to Laozi's thesis on the creation of world in its chapter 40 and 41, expounding the development from ”Tao” to ”Creation” in terms of the idea of ”Qi”. In this book, it seems like ”Ontology” and ”Cosmology” are often discussed together, and this specialty is reflected on the given Chinese Metaphysics in terms of the philosophy of Tau.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ould be trying to give comments on the feature and several modern discussions on i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78)。新編諸子集成·第三冊。台北:世界書局。
  2. 丁原明(1997)。黃老學論綱。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3. 丁原植(1998)。精氣說與精神、精誠兩觀念的起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3。
  4. 元正根(1993)。淺析《老子指歸》的思維方式─「無○之○與「不○之○」。中國哲學史(季刊),3
  5. 任繼俞(1985)。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6. 吳怡(1989)。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
  7. 李增(1997)。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8. 唐君毅(1978)。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
  9. 徐復觀(2000)。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
  10. 張岱年(1992)。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11. 張家焌(1982)。老子道德經之超越觀。哲學論集,15,29-90。
  12. 張運華(1998)。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13. 許匡一注(2000)。淮南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
  14. 郭慶藩輯(1997)。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
  15. 陳鼓應(1992)。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6. 陳德和(1999)。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17. 陳德興(2009)。氣論釋物的身體哲學─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形構。台北:五南圖書。
  18. 陳德興(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19. 陳麗桂(1997)。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
  20. 勞思光(1996)。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
  21. 曾春海(2002)。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2.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3. 黃玉麟(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24. 裘錫圭(1996)。文史叢稿─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遠東出版社。
  25. 鄔昆如(1993)。老莊教育哲學理念。哲學論評,16,2-7。
  26. 蒙文通(1997)。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探原。台北:古籍出版社。
  27. 趙中偉(2004)。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28. 劉文典、殷光熹校(1998)。淮南鴻烈集解。:安徽大學出版社。
  29. 羅光(1985)。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台北: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