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內在超越」的一個發生學解釋:以堯舜形象為討論中心

并列篇名

Immanent Transcendence: A Study of the Symbol of Yao and Shun

DOI

10.7065/MRPC.201204.0119

作者

林啟屏(Chi-Ping Lin)

关键词

內在超越 ; 堯舜 ; 出土文獻 ; lmmanent Transcendence ; Yao and Shun ; Excavated Chinese Texts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39卷4期(2012 / 04 / 01)

页次

117 - 1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內在超越」一詞在今日的儒學研究上,學界或許對於其解釋效力仍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但是,這個概念已經成為理解儒學理論的重要入手處,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而且,這個概念名詞當然不是中國古代所有。可是,其概念內涵卻可以在古代儒者的理論中,窺其端倪。本文嘗試由古代儒者所一致推崇的聖王典範「堯舜」,作為文章之論述焦點,希望透過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的「堯舜」之形象分析,觀察「內在超越」一詞的概念內涵,或可在此一聖王典範的形象之內涵中,找到一絲可能的發生線索。

英文摘要

In Confucianism studies, there are probably still man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n academic circles today on the use of the term Immanent Transcendence. However, it is an inevitable fact that this concept has become a fundamental step in understanding Confucian theories. Although this concept does not belong exclusively to ancient China, explanations of this term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scholars of Confucianism. This paper focuses on Yao and Shun, who were unanimously praised and portrayed by ancient Confucian scholars as The Sage Kings. Through analyzing written records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s and excavated texts,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e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Immanent Transcendence can be found in the symbol of Yao and Shun. Furthermore, the paper attempts to prove that Immanent Transcendence led them to become a symbol of The Sage King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林啟屏(2011)。先秦儒學思想中的「君」、「臣」與「民」。政大中文學報,15
    連結:
  2.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1978)。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王孝廉編(1988)。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 史華慈、程鋼譯(2008)。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5. 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論語。北京:中華書局。
  6. 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孟子。北京:中華書局。
  7. 牟宗三(1996)。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 牟宗三(1974)。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 牟宗三(1991)。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10. 吳冠宏(2000)。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臺北:里仁書局。
  11. 李明輝(1994)。儒家思想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
  12. 周鳳五(1999)。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新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
  13. 季旭昇編、陳美蘭、蘇建洲、陳嘉凌(200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二)讀本。臺北:萬卷樓。
  14. 屈萬里(1986)。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5. 林啟屏(2011)。儒家思想中的歷史觀:以出土文獻為討論起點。諸子學刊,5
  16. 林啟屏(2007)。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17. 張光直(1999)。中國古代文明的環太平洋的底層。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北京:
  18. 張光直(1986)。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新說的草稿。九州學刊,1(1)
  19. 郭慶藩輯(1978)。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20. 陳熙遠(1995)。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意涵。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
  21. 勞思光(1998)。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22. 馮耀明(2003)。「超越內在」的迷思。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3. 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4. 楊儒賓(2005)。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2)
  25. 劉述先(2005)。超越與內在問題之省思。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臺北:
  26. 劉述先(2000)。論孔子思想中隱涵的「天人合一」一貫之道。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臺北:
  27. 劉述先(1995)。由當代西方宗教思想如何面對現代化問題的角度論儒家傳統的宗教意涵。當代儒學論集:傳統與創新,臺北:
  28. 戴璉璋編、吳光編、鍾彩鈞編審(1996)。劉宗周全集,臺北:
被引用次数
  1. 曾暐傑(2019)。韓非與「惡」的距離——法家「政治人」系統在漢語哲學場域中的陰影與重建。北市大語文學報,二十一,1-32。
  2. 許從聖(2016)。孟子君臣觀再探─從古聖王賢相到「理分」。中國文學研究,41,67-112。
  3. 林啟屏(2017)。「下學上達」與「仁義內在」。政大中文學報,28,165-200。
  4. 林啟屏(2017)。清華簡五《殷高宗問於三壽》思想析論。哲學與文化,44(10),25-43。
  5. 詹秉叡(2021)。先秦儒學仁禮關係再探:以共同體的想像與建構為進路。臺大中文學報,73,5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