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族群政治與宗教暴力:馬來西亞宗教多元論的實踐困境

并列篇名

Ethnic Politics and Religious Violence: The Dilemma of Religious Multiculturalism Discourse Practice in Malaysia

作者

魏月萍(Guat-Peng Ngoi)

关键词

宗教多元 ; 宗教主義者 ; 塔希德(Tawhîd') ; 一與多 ; 族群政治 ; Religious Multiculturalism ; Religionist ; Tawhîd' ; Oneness and many ; Ethnic politics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40卷2期(2013 / 02 / 01)

页次

3 - 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日本伊斯蘭教研究學者板垣雄三(Yuzo ltagaki)在其著名〈諸文明的聯網:再激活「塔希德」(多元普遍論)的可行性及影響〉一文,論證人類乃處於多重世界的多樣性生態當中,個別的社會與社群無法獨立存在,一個文明與其他文明是在不斷交替、融合與滲透過程中持續的進行。他特別指出,伊斯蘭文明經由「現代性」過程來落實(一)多元主義性質的普遍主義;(二)多樣性的尊重及(三)對少數的尊重。但「伊斯蘭文明」在馬來西亞儼然已成為宗教主義、馬來主義和國家主義的結合體。這樣的一種結合體在馬來西亞,如何可能避免形成「族群政治中的宗教暴力」,是我所關心的。值得深思的是,如埃爾斯特(Jon Elster)所說「宗教要求的內容與說服力是由信徒所抱持內容所決定,而非根據信徒對信念的支持而定」,宗教真理實踐合理性的判斷,是掌握在信徒手中。借用這說法來審視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文明與馬來社群的關係,然後再把它放到多元族群關係中來檢視,便不難發現,宗教文明理念所訴求的「神權」,很容易被「公權力」所綁架,以致無法真正履行文明價值中的寬容、多元、正義等。本文試圖通過近年來發生的宗教衝突與紛爭,重新被視馬來西亞宗教多元論與多元族群間的張力,以此說明多元論述在實踐過程具體的困境與制約。與此同時,借助日本學者板垣雄三的塔希德(Tawhîd')與「坎兒井」(Qanât或kârîz)理論,印度學者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對「宗教暴力」的思考以及羅爾斯(John Rawls)「公共理性」修正理論,試圖開展另一種討論「宗教衝突」與多元原則之間扞格與張力的論說,冀能找到思考宗教多元實踐制約的思想出路。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examine the tension between religious multiculturalism and diverse ethnic groups in Malaysia. In recent years, some religious conflicts and disputes incidents indicated the religious cultural dilemma and limited of multiculturalism practice discourse. Reference to ltagaki Yuzo's Tawhîd' and Qanât theories. Ashis Nandy thought of ”Religious Violence” and John Rawls ”Public Reason” revision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carry out another discussion of religious conflict and multicultural principle in Malaysia contex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關切國內連串危害家庭事件,57團體促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獨立新聞在線》,2007年5月15日。http://merdekareview.com/news.php?n=4051
  2. (1986)。中文譯解古蘭經。法赫德國王古蘭經印製廠。
  3. 〈為什麼非穆斯林部長對搶屍案噤若寒蟬?〉,「林吉祥部落格」,2008年1月28日。http://cblog.limkitsiang.com/?p=736
  4. 〈老翁病逝子女爭屍案‧欲索屍體以華人方式安葬‧死者妻兒入稟森回教庭〉,《星洲日報》,2008年1月21日。http://www.sinchew.com.my/node/51308?tid=1
  5. 〈蔡添強斥轉移換政府焦點,再有豬頭置隆冼都清真寺〉,《獨立新聞在線》,2012年2月2日。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22558
  6. Andaya , Lconard Y..The Search for the 'Origins' of Melayu.Contesting Malayness-Malay Identity Across Boundaries,Singapore:
  7. Barnard, Timothy P.(ed.)(2004).Contesting Malayness-Malay Identity Across Boundaries.Singapor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ress.
  8. Gabriel, Theodore(2000).Hindu and Muslim Inter-Religious Relations in Malaysia.New York:The Edwin Mellen Press.
  9. Mutalib, Hussin(2007).Religious diversity and Pluralism in Southeast Asian Islam: The Experience of Malaysia and Singapore.Religious Pluralism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for Southeast Asia.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new Millennium,Singapore:
  10. Othman, Norani(2011).Islamization, Islamism and Identity Politic in Peninsular Malaysia: Critical Issues and New Challenges for the Nation.Malaysia At A Crossroads, Can We Make the Transition?,Kuala Lumpur:
  11. Petah, Mokhtar(1998).Dr. Mahathir Menangis Demi Bangsanya.Kuala Lumpur:Simfoni Gemilang Sdn. Bhd..
  12. Yasin, Norhashimah Mohd(1996).Islamization/Malaynisation-A Study on the Role of Islamic Law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laysia 1969-1993.Kuala Lumpur:A.S Noordeen.
  13. 李萬千(2001)。從「新馬來人」到「新華人」:「新馬來人」概念對華社的衝擊與啟示。當代馬華文存:政治卷(90年代),吉隆坡:
  14. 林開忠(2007)。國家‧文化:重新評價馬來西亞國家文化與國家認同。馬來西亞國家與社會的再造,馬來西亞:
  15. 板垣雄三。諸文明的聯網:再激活『塔希德』(多元普遍論)的可行性及影響。變動中的世界,變動中的想象─2012亞洲思想界上海論壇
  16. 板垣雄三(2012)。坎兒井挖掘與萬有歸一:歷史與未來。後/殖民知識狀況,北京:
  17. 邱武德(2004)。超越馬哈迪:大馬政治及其不平之鳴。吉隆坡:燧人氏出版社。
  18. 阿希斯‧南迪(2010)。民族主義,真誠與欺騙:關於印度兩種早期後民族主義姍姍來遲的訃告。阿希斯‧南迪讀本,廣州:
  19. 阿希斯‧南迪(2012)。論羞辱:人類侮辱限度的政治與文化心理學。後/殖民知識狀況,北京:
  20. 陳中和(2006)。馬來西亞伊斯蘭政黨政治:巫統和伊斯蘭黨之比較。吉隆坡:資訊策略研究中心。
  21. 黃勇(2011)。全球時代的政治。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2. 慈怡編(1988)。佛光大辭典。臺北:佛光出版社。
  23. 劉述先(2001)。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臺北:立緒文化。
  24. 潘永強編、魏月萍編(2004)。走近回教政治。吉隆坡:大將出版。
  25. 蕭高彥編、蘇文流編(1998)。多元主義。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26. 魏月萍(2012)。馬來馬共的歷史論述與制約。人間思想:亞州現代思想計畫專號,臺北:
被引用次数
  1. 魏月萍(2019)。原住民和移住民:伊沙.卡馬里小說的歷史記憶與身份認同追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6,24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