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張祥龍對老子之道的詮釋

并列篇名

On Zhang Xiang-long's Interpretation of Tao in the Laozi

作者

林光華(Guang-Hua Lin)

关键词

老子 ; 張祥龍 ; 道 ; 境域 ; 構成性 ; 自足性 ; Lao Tzu ; Zhang Xiang-long ; Tao ; Horizon ; Constitution ; Self-Sufficiency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40卷8期(2013 / 08 / 01)

页次

159 - 1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老子之道在當代有不同的詮釋,張祥龍先生的詮釋非常具有代表性。他引入現象學的進路,將道詮釋為非對象化的「境域」具體指生命源頭境域,它是一切意義得以呈現的根基,具有構成性和自足性。這與老子之道的模糊性、動態性、生成性的特徵相吻合。但是,其所代表的現象學詮釋進路只能為釋放道的更生動、更原本的涵義打開一扇門,而無法窮盡道的全部含義,也無法開顯道在工夫論層面所具有的價值。

英文摘要

There are many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explore Tao. Tao is popularly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nowaday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is approach is Zhang Xiang-long, He interprets Tao as a ”non-objectified horizon” which is constitutive and self-sufficient as a structure that generates meaning, or a real experience of life in the world. It matches with the obscure, active and creating nature of Tao in the Laozi. However, his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can only lead to a further disclosure of the vivid, rich, and fundamental meanings of Tao, it is difficult to deal with the value of Tao related to gongfu (self-cultiv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林光華(2010)。論牟宗三對老子之「道」的詮釋。哲學與文化,37(5),129-147。
    連結:
  2. 晉皇甫謐(1985)。帝王世紀。北京:中華書局。
  3.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1998)。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4.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2008)。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5. Heidegger, Martin、Macquarrie, JohnTrans.、Robinson, EdwardTrans.、陳嘉映譯、王慶節譯、熊偉校、陳嘉映修訂(2000)。Being and Time。北京:三聯書店。
  6. Heidegger, Martin、Taft, RichardTrans.、王慶節譯(2011)。Kant and the Problem of Metaphysics。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7. 王卡點校(2009)。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
  8. 王慶節(2004)。解釋學、海德格爾與儒道今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 王慶節(2001).Heng恒 and Temporality of Dao: Laozi 老子 and Heidegger.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1,55-71.
  10. 牟宗三(1971)。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那薇(2004)。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在心物一體中人成其人物成其物。北京:商務印書館。
  12. 紀昀編(1986)。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袁保新(2001)。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義涵。鵝湖月刊,37(2),11-22。
  14. 袁保新(2008)。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5. 張祥龍(2008)。中華古學與現象學。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16. 張祥龍(2012)。拒秦興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7. 張祥龍(1996)。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啓與交融。北京:三聯書店。
  18. 張祥龍(1995)。現象學的構成觀與中國哲學。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1995(1),335-349。
  19. 張祥龍(2003)。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2),10-16。
  20. 陳榮灼(1986)。Heidegger and Chinese Philosophy。臺北:雙葉書廊公司。
  21. 傅偉勳(1993)。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
  22. 馮友蘭(1984)。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23. 馮友蘭(2007)。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黃國鉅(2005)。《老子》的現象學分析與時間問題。現象學與人文科學,2005(2),105-160。
  25. 葉秀山(1992)。我讀《老子》書的一些感想。道家文化研究,1992(2),133-152。
  26. 熊偉(1992)。道家與海德格爾。道家文化研究,1992(2),130-132。
  27. 劉笑敢(2006)。「反向格義」與中國哲學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詮釋為例。南京大學學報,2006(2),76-90。
  28. 劉國英(2005)。現象學可以還中國哲學一個公道嗎?─試讀老子。現象學與人文科學,2005(2),9-35。
  29. 鄭湧(1992)。以海德格爾為參照點看老莊。道家文化研究,1992(2),153-166。
  30. 賴賢宗(2010)。道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1. 羅亞娜(1995)。老子與海德格的對話─試談一些有關中西傳統「存有論」比較的問題。語文學報,1995(2),191-213。
  32. 關子尹(2005)。海德格的「同一性」與道家哲學。2005(2),211-260。
  33. 鐘振宇(2010)。道家與海德格。臺北:文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