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當代儒佛辯諍談中國哲學研究視野

并列篇名

On the Vision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mporary Argument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作者

杜保瑞(Bau-Ruei Duh)

关键词

儒佛辯諍 ; 梁漱溟 ; 熊十力 ; 馮友蘭 ; 方束美 ; 唐君毅 ; 牟宗三 ; 勞思光 ; Argument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 Liang Shu-ming ; Xung Shi-li ; Feng You-Ian ; Thome H. Fang ; Tang Jun-yi Mou Zongsan ; Lao Sze-kwang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40卷8期(2013 / 08 / 01)

页次

97 - 11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當代中國哲學界對於儒佛辯諍問題的處理內涵,藉由二十世紀當代中國哲學家的意見,呈現此一議題的當代面貌。其中,梁漱溟先生是儒佛同置,熊十力先生是棄佛向儒,馮友蘭先生是詮釋儒佛,方東美先生是儒佛雙美,唐君毅先生是先儒後佛,牟宗三先生是高儒抑佛,勞思光先生是評議儒佛。基本上,佛教因為有它在世界觀,有因果業報觀,所以不能與儒家作平等的討論,若不能尊重佛教宇宙論的特殊立場,必然產生高儒貶佛的結論,衡諸當代七大家的作法,愈是了解佛教世界觀的系統,愈能尊重佛教的功能與價值,反之,就愈會站在儒家的立場批判佛教。筆者主張,儒佛兩家無法爭辯,互相理解、彼此欣賞才是最好的研究之道。

英文摘要

Here we approach how the contemporary circle of Chinese philosophy deals with the argument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showing the contemporary scene of this issue through the opinions of twenty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ers. Liang Shu-ming juxtaposed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Xung Shi-li gave up Confucianism for Buddhism; Feng You-Ian interpreted bo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home H. Fang celebrated bo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ang Jun-yi put Confucianism before Buddhism; Mou Zongsan praised Confucianism and suppressed Buddhism; and Lao Sze-kwang judged bo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Basically, due to its particular world view and concept of karma, Buddhism can't b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Confucianism on equal basis. The conclusion of praising Confucianism and suppressing Buddhism is inevitable if the particular cosmology of Buddhism is not respected. In view of these seven great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 the more we understand the Buddhist world view, the more we would respect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Buddhism.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Buddhism world view is not understood, one would judge Buddhism even more from the Confucian standpoint. In the writer's opinion, there is no argument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nd the best approach is through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馮友蘭,《貞元六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新理學》,1939;《新事論》,1940;《新世訓》,1940;《新原人》,1943;《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2. 方東美(1983)。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3. 方東美(1981)。華嚴宗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4. 方東美(2005)。中國大乘佛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5. 方東美(1981)。華嚴宗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6. 方東美(1984)。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臺北:成均出版社。
  7. 方東美(1985)。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8. 方東美(2005)。中國大乘佛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9. 牟宗三(2003)。四因說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0. 牟宗三(2000)。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牟宗三(2006)。心體與性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 牟宗三(2002)。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 牟宗三(1977)。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4. 牟宗三(2004)。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5. 牟宗三(1996)。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6. 杜保瑞(2013)。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杜保瑞、陳榮華(2008)。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8. 宛小平(2008)。方東美與中西哲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9. 胡軍(2000)。方東美哲學思想的道家精神。中國哲學史,2000(1),70-76。
  20. 唐君毅(1986)。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1. 唐君毅(1982)。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2. 唐君毅(1986)。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3. 唐君毅(1982)。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4. 唐君毅(1978)。中國哲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5. 殷鼎(1991)。馮友蘭。臺北:東大出版社。
  26. 梁漱溟(2003)。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勞思光(1991)。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28. 勞思光(1996)。思辯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9. 程偉禮(1995)。信念的旅程。臺北:葉強出版社。
  30.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31. 馮滬祥編(2007)。方東美先生的哲學典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2. 熊十力(1994)。體用論。北京:中華書局。
  33. 熊十力(1985)。新唯識論(語體文本)。北京:中華書局。
  34. 蔣國保、余秉頤(2004)。方東美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胡元玲(2019)。梁漱溟論東西哲學危機及解決之道-《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及《唯識述義》二書中的一個思想脈絡。師大學報,64(1),55-82。
  2. (2023)。梁漱溟的佛學修養及其階段特徵──以《梁漱溟日記》為中心的考察。鵝湖學誌,71,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