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朱子與陽明的孟學詮釋差異之比較

并列篇名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pretation of Zhu Xi and Yang-Ming on Mencius Theory

作者

蔡家和(Chia-He Tsai)

关键词

孟子 ; 義外 ; 性即理 ; 格物致知 ; 誠意 ; 告子 ; Mencius ; Yi Wai ; Nature is Reason ; Gewu Zhizhi ; Sincerity ; Gaozi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41卷5期(2014 / 05 / 01)

页次

19 - 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對於朱子與陽明的孟學詮釋做一比較,比較其間的詮釋之差異。朱子學以《大學》為架構,通貫地詮釋四書,故對於孟子學的詮釋,也是大學化,如知言、養氣,成了格致與誠意,而有其先後之序;而盡心、知性,也成了先知性(物格)然後盡心(知至)。除此之外,朱子以理氣論詮釋孟、告之辯,對於性的認定,朱子認為孟子的理解是對的,因為視性為理;而告子之不知性,在認性為氣。這些是朱子詮釋孟子的大要。而陽明以良知學詮釋孟子,視良知為義內,反對朱子的格物於外的講法,視朱子學為義外。於孟子的「盡其心者章」中,以「生知安行,學知利行」等說法比配孟子;還有詮釋孟子性善,視之為即理即氣,而不是如朱子的性只是理之義。此二派(心學與理學)對於孟子學的詮釋進路有所不同,在此吾人一一論及之,並評斷之。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compares interpretation of Zhu Xi and Yang-Ming on Mencius theory. Theory of Zhu Xi was based on Da Xue and it thoroughly interpreted the Four Books. Hence, the interpretation on Mencius theory was upon Da Xue. For instance, Zhiyi and Yangqi become Gezhi and Chengyi and there is sequence. Jinxin and Zhixing refer to first Zhixing (Wuge) and then Zhixing (Zhizhi). In addition, Zhu Xi interpreted debate between Mencius and Gaozi by Li Chi theory. Regarding nature, Zhu Xi agreed with Mencius since they treated nature as reason. Gaozi did not agree with Zhixing and he treated nature as Chi. It is the basic interpretation of Zhu Xi on Mencius. Theory of Yang-Ming explained Mencius by theory of conscience, regarded conscience as Yi Nei and opposed Gewu Yu Wai of Zhu Xi and treated theory of Zhu Xi as Yi Wai. In Mencius’ "chapter of Jin Qi Xin Zhe", "Sheng Jin An Xin, Xue Zhi Li Xin" is compared to Mencius. Besides, Mencius’ good nature is treated as reason and Chi instead of suggestion of Zhu Xi that nature is reason. The two schools (theory of mind and theory of reason) interpret Mencius theory differently.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comments on the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黃信二(2013)。朱子釋孟理論預設分析。哲學與文化,40(8),115-142。
    連結:
  2. 楊儒賓(2007)。王學學者的「異人」經驗與智慧老人原型。清華中文學報,1,171-210。
    連結:
  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5. 宋朱熹(1984)。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
  6. 宋朱熹、朱傑人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宋朱熹、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6)。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8. 宋胡宏(1987)。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
  9. 宋程顥、宋程頤(1983)。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0. 明王守仁(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明王船山(1996)。船山全書。湖南長沙:嶽麓書社。
  12. 明王畿、吳震編校整理、萬斌編(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3. 明周汝登(1970)。東越證學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14. 明劉宗周、戴璉璋編、吳光編(1996)。劉宗周全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15. 明羅汝芳、李慶龍彙集(2006)。羅近溪先生語錄彙集。首爾:新星出版社。
  16. 明羅整菴(1990)。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
  17. 清陳確(1984)。陳確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8. 清黃宗羲(200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 清戴震(1980)。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清顏元(1987)。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
  21. 丁為祥(2012)。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朱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的發生學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牟宗三(1996)。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23. 岑溢成(1997)。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
  24. 李生龍(2004)。新凙傳習錄。臺北:三民書局。
  25. 李明輝(2005)。四端與七情。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6. 李紀祥(1988)。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7. 唐君毅(1990)。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8. 唐君毅(1984)。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29. 唐君毅(2004)。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0. 陳來(2004)。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1. 陳榮捷(2007)。朱子新探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32. 陳榮捷(1998)。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33. 陳榮捷(1984)。王陽明與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4. 曾陽睛(1992)。無善無惡的理想道德主義。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5. 程樹德(1990)。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36. 黃泊凱(201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
  37. 楊祖漢(1984)。盡心與盡性。鵝湖月刊,112,18-124。
  38. 詹海雲(1986)。陳乾初大學辨研究。臺北:明文書局。
  39. 蒙培元(1998)。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40. 蔡家和(2010)。羅整菴哲學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41. 蔡家和(2005)。朱子的孟子學─以「知言養氣」章為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6,259-292。
  42. 蔡龍九(2011)。《朱子晚年定論》與朱陸異同。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43. 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44. 藤井倫明(2011)。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被引用次数
  1. 曾暐傑(2020)。「孟學」或是「荀學」?儒學經典類型詮釋中的問題、方法與實踐。東吳中文學報,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