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三國演義》的關羽與關聖帝君的「義」

并列篇名

The Kuan Yu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Guan-Saint God's 'Yi'

作者

廖崇斐(Chong-Fay Laiw);林安梧(Ann-Wu Lin)

关键词

關聖 ; 氣的感通 ; 存有的連續觀 ; 社會正義 ; Guan-Saint ; Inner Communication of Chi ; The Continuity of Being ; Jus Commune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41卷7期(2014 / 07 / 01)

页次

139 - 1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首先指出,關聖作為一強烈的文化符號,較文聖孔子猶不遑多讓。之所以如此,與華人文化「存有的連續觀」之思維下,強調「天人不二」、「天人合德」之「氣的感通」格局有重要關聯。透過此種格局的理解,關羽「忠義」之形象,不僅有歷史文化的脈絡為依據,也有超越的價值意義為依歸。其次探討通俗小說的流行,固然造就了「天下無不知有關忠義」的風潮,卻也突顯在常民社會中,關聖以「情義」為首出的形象。由此「情義」可上通於「道義」,亦有滑轉於「意氣」之可能。第三節探討從官方意識形態理解的關聖,雖然一方面強調其「忠義」的教化功能,實質上卻是一種結合了咒術思考、道德理想、社會規範的奇特綜合體。最後反省了現代社會中,既有的政治形態以及人文之禮崩解,主體自覺缺乏了客觀制度結構的憑依,亦導致面對生活世界的疏離。蓬勃發展的民間宗教,反而承擔了更多心靈安頓以及社會教化的功能。本文強調,面對既有「綱常」、「名教」、「人倫」等結構的重新調整,「忠義」的意義如何轉化為「社會正義」的概念,在現代公民社會中,當有另一番重新審視的可能。

英文摘要

The beginning of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Guan-Saint" is a kind of important "cultural sign", Compare with "Confucius" to is not inferior to at all. This is becaus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to value "the inner communication of Chi". Under this comprehension, the image of "Chung Yi" that the Kuan Yu have, not only has the basis of the history, but also has the value ideal to be the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secondly will inquire into: The fad of "popular novel", surely educated the fad of "the world all knows the Guan-chung yi", but also express in the ordinary people's heart the impression of the special value "ch'ing yi" of" the Guan-Saint". The section 3 study of the thesis: From "Guan-Saint" that the consciousness appearance of the authorities comprehends, although on the other hand emphasize the culture function of its "the chung yi", actually but was a kind of to synthesize: The unusual appearance of "Zhou-shu thinking", "the morals ideal" and "social standard". This article finally speaks of, the civil religion had in modem society very important stability func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98)。文淵閣四庫全書。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
  2. 王忠林、邱燮友(1995)。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圖書公司。
  3. 王弼注、韓康伯注(2001)。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 朱一玄編、劉毓忱編(1983)。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5. 朱熹(2002)。四書章句集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 朱熹(1996)。近思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吳光編校(1997)。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林安梧(1996)。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9. 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教育基金會。
  10. 林安梧(2006)。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1. 皇甫中行編(2003)。文化關羽。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12. 胡小偉(2011)。關公:明清科舉神。清遠職業技術學報,4(5)
  13. 郭素媛(2012)。關羽崇拜與關羽形象的演變及詮釋。齊魯師範學院學報,27(5)
  14. 陳壽、裴松之注(1997)。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15. 彭波(2007)。關羽華容道私縱曹操的行為闡釋─質疑《三國演義〉中關羽的「義」。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3)
  16. 廖崇斐(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7. 趙翼(1957)。陔餘叢考。上海:商務印書館。
  18. 劉永華(1995)。關羽崇拜的塑成與民間文化傳統。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2)
  19. 歐陽修、宋祁(1997)。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20. 蔡仁厚(1999)。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1. 鄭玄注、孔穎達疏(2001)。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2. 魯迅(1994)。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
  23. 羅貫中、毛宗崗批(2011)。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