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孟、荀人性論異同重探-由荀子對性善說的批評展開

并列篇名

Re-Exploring Mencius and Xunzi's Dispute on the Human Nature: Focusing on Xunzi's Critics on the Doctrine of Human Nature is Good

作者

廖曉煒(Xiao-Wei Liao)

关键词

孟子 ; 荀子 ; 性善 ; 性惡 ; 感應 ; Mencius ; Xun zi ; Human Nature is Good ; Human Nature is Evil ; Empathy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41卷10期(2014 / 10 / 01)

页次

163 - 1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透過對《孟子》、《荀子》文本的細緻解讀,嘗試對孟、荀在人性論上的異同作一重探。本文著力澄清以下課題:1.荀子對孟子性善說的批評並非無的放矢,換言之,從「形式界定」的角度而言,孟、荀對「性善」的理解是一致的,由荀子對「性善」的界定與批評,恰恰可以釐清孟子性善說的實義;2.以孟、荀對「性善」的界定為標準,荀子思想中並無隱含之性善論的主張;3.孟、荀在人性論上的分歧,可歸結為兩種「感應」模式之間的差別,質言之,荀子對孟子所強調的「四端之心」之感應或感通的先天性、直接性與自發性缺乏同情的瞭解,是以在人性的「內容界定」上,孟、荀二家存在重大分歧。

英文摘要

Basing on close reading of "Mencius" and "Xun zi", this paper proposes a further reflection on the debate between Mencius and Xun zi, as to whether human nature is inherently good or evi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issues: 1. Xun Zi's argument against Mencius is not "always a little off target". Inste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al definition, about the meaning of human nature is good,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Mencius and Xun zi. We will also find the true meaning of Mencius' statement that human nature is good from Xun zi's criticism. 2. Take the formal definition of human nature is good as the standard, Xun zi's thought doesn't imply the statement that human nature is good. 3. The root cause of the debate between Mencius and Xun zi about human nature lies within their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models of empathy. In other words, Mencius emphasizes that the moral mind's empathy is transcendental and spontaneous, but Xun zi doesn't agree with such statement. S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nt of human nature, Xun zi is very different from Menciu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何淑靜(2009)。比較孟子與荀子的「性善說」。鵝湖學誌,43
    連結:
  2. 李哲賢(2007)。論荀子思想之矛盾。興大中文學報,22
    連結:
  3. 李哲賢(2007)。荀子人性論研究在美國。政大中文學報,8
    連結:
  4. 鄧小虎(2008)。《荀子》中「性」與「偽」的多重結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36
    連結:
  5. Chong, Kim-Chong(2003).Xunzi's Systematic Critique of Mencius.Philosophy East and West,53(2)
  6. Graham, A. C.(1990).Stud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7. Shun, Kwong-loi(1997).Mencius and Early Chinese Thought.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8. Soles, David E.(1999).The Nature and Grounds of Xunzi's Disagreement with Mencius.Asian Philosophy,9(2)
  9. 王天海(2005)。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王楷(2011)。天然與修為─荀子道德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朱曉海(199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香港大學。
  12. 牟宗三(2005)。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牟宗三(2003)。圓善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4. 牟宗三(2003)。心體與性體。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5. 艾蘭、張海晏譯(2002)。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6. 里查.赫爾、黃慧英譯、方子華譯(1991)。道德思維。臺北:源流出版公司。
  17. 信廣來(1995)。《孟子.告子上》第六章疏解。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
  18. 倪德衛、周熾成譯(2006)。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 唐君毅(2005)。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 唐君毅(2005)。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1. 唐君毅(2005)。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2. 唐端正(2009)。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3. 徐復觀(2001)。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4. 耿寧、陳立勝譯(2011)。孟子、斯密與胡塞爾論同情與良知。世界哲學,2011(1)
  25. 莊錦章(2003)。荀子與四種人性論。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1
  26. 陳立勝(2011)。側隱之心:「同感」、「同情」與「在世基調」。哲學研究,2011(12)
  27. 陳榮灼(2011)。孟子哲學新探。當代儒學研究,10
  28. 傅佩榮(2010)。儒家哲學新論。北京:中華書局。
  29. 勞思光(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0. 馮耀明(2005)。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23字衍之糾繆。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4
  31. 葛瑞漢、張海晏譯(2003)。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2. 趙岐註、孫奭疏(1999)。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3. 劉又銘(2001)。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4. 劉又銘(2006)。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漢學研究集刊,3
  35. 劉殿爵(2004)。採掇英華─劉殿爵教授論著中譯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6. 蔡仁厚(1990)。孔孟荀哲學。臺北:學生書局。
  37. 龍宇純(1987)。荀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8. 鐘彩鈞(1995)。中西哲學史上道德與自我的關係舉隅。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