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妖.人.神:中國古典小說的道德倫理主題進化

并列篇名

Demon.Human.God: The Ethical Themes Evolution in the Classic Chinese Fiction

作者

董希平(Xi-Ping Dong);王秀娟(Siew-Kian Ong)

关键词

妖人神 ; 中國古典小說 ; 道德倫理 ; 主題進化 ; Demon ; Human and God ; Classic Chinese Fiction ; Ethics ; Theme Evolution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42卷4期(2015 / 04 / 01)

页次

73 - 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妖、神為代表的虛擬存在貫穿中國古代人思想活動的始終,對中國傳統道德倫理觀念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影響至今仍存。借助文學倫理學理論來考察中國古典小說的道德倫理主題進化過程,可以見到圍繞著妖、人、神三者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身份混沌無界定,人居中間而妖、神善惡分明居於人倫的兩端,妖、神成為人演繹道德倫理規則的外象。正是基於這一淵源,鬼神觀念在現代中國人直至海外華人的道德規則運行中依然發揮作用。

英文摘要

The virtual presence of demon and god was an ideological activity of ancient China, and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and ethical concepts. Its influences can still be seen until this day. By applying literary theories to examine the evolution of ethical themes in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 the identities of demon, man and god are found to be chaotic and actually none defining. Man is placed in between demon and god, where demon represents evils, and god represents the good in ethics. Due to this deep-rooted origin, the concept of demon and god still plays its part in the rules of modern Chinese ethic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干寶(1979)。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
  2. 卞曉萱(2003)。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
  3. 王貽樑(1994)。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 永瑢(1965)。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5. 西周生(1981)。醒世姻緣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吳承恩(1991)。西遊記。濟南:齊魯書社。
  7. 李昉(1986)。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8. 李時人(1998)。全唐五代小說。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9. 紀昀(1995)。紀曉嵐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0. 紀昀(1994)。閱微草堂筆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1. 茅盾(2009)。中國神話研究初探。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12. 班固(1987)。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3. 袁珂(2014)。山海經校注。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14. 康德(1960)。實踐理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
  15. 陸耀東(2006)。關於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幾個問題。外國文學研究,2006(1),33-35。
  16. 楊伯峻(1981)。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17. 楊義(1995)。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8. 蒲松齡(1994)。聊齋志異。濟南:齊魯書社。
  19. 潛明茲(1989)。神話學的歷程。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20. 魯迅(1973)。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1. 聶珍釗(2006)。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外國文學研究,2006(2),8-17。
  22. 聶珍釗(2010)。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外國文學研究,2010(1),12-22。
  23. 聶珍釗(2012)。文學倫理學批評及其它。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