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朱熹排佛思維下的儒理建構

并列篇名

Confucianism under Zhu Xi Row Fosi Wei Li Construction

作者

鍾永興(Yung-Hsing CHUNG)

关键词

朱熹 ; 儒家思想 ; 理學 ; 排佛思維 ; 禪 ; Zhu Xi ; Confucianism ; Science ; Thinking of Buddhism ; Zen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44卷4期(2017 / 04 / 01)

页次

175 - 1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理學的勃興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傳統儒學受到外來文化的刺激,儒者所做出的回應,進而對傳統儒學再作一番深刻地探究與建構,宋儒對佛教或禪宗的觀感不一致,或兼容、或排斥。朱熹看待佛教最特別之處在於先是兼容,後來受到李侗的啟迪,態度隨之逆轉,從出入於釋老者十餘年,走向徹底崇儒排佛的道路。理學家的儒佛判教情況,朱熹的排佛思維與學說可說是饒富旨趣的一環。本文宗旨側重於闡述朱熹在有意識排佛的思維底下,所建構出的思想底蘊和突顯判教意識,此中包含樹立儒家的「性理」之說,標舉儒家的「持敬」修養工夫。朱熹並且明確地點出「讀書」、「立文字」、「銖累寸積」等進取工夫,之於禪宗「不立文字」、「頓悟」之說的根本性衝突。

英文摘要

The Rise of Neo to some extent subject to external stimuli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Confucians made reflection and response, and thus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further explore some profound and construction, the Buddhism or Zen Buddhism perception of inconsistency, some people take the attitude compatible, others are taking the attitude of rejection. Zhu Xi treat Buddhism Most notably, first-compliant, and later by Lee Dong inspiration, along with reversal of attitude, from access to release more than ten years old, to complete the road Confucius and Buddhism. Neo-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apostasy of theory, if that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pletion of Zhu Xi and yet also fai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urpose of Zhu Xi set forth under the conscious thinking of Buddhism, constructed out of the ideological heritage and apostasy scale contained herein establish Confucian "grounds on", he says that touted the Confucian "King holding" training effort. Zhu Xi and clearly point out, "reading", "stand writing", "baht inch tired plot" and other progressive work, is to the Zen "not stand the text," said the fundamental conflict "epiphan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周予同,《朱熹》,上海:商務出版社,1947。
  2. 元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3. 宋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4. 宋朱熹、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5. 宋朱熹、郭齊點校、尹波點校(1996)。朱熹集。四川:四川成都出版社。
  6. 宋陸九淵、鍾哲點校(1980)。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
  7. 東漢王充、黃暉校釋(1990)。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8. 東漢鄭玄注、宋岳珂校(1975)。禮記鄭注。臺北:新興書局。
  9. 唐法海集(1997)。六祖壇經。新北:圓明出版社。
  10. 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馬茂元編(2005)。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頂淵文化。
  11. 晉杜預注(1991)。春秋經傳集解。臺北:七略出版社。
  12. 清孔繼芬(1968)。闕里文獻考。臺北:維新書局。
  13. 清黃宗羲、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點校、梁運華點校(1986)。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14. 清黃宗羲、沈芝盈點校(2010)。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15.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考證(1998)。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
  16. 孔恩、王道還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7. 王健(2007)。在現實真實與價值真實之間:朱熹思想研究。上海:廣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8. 田浩(1996)。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
  19.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1. 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
  22. 束景南(2001)。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束景南(1992)。朱子大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4. 金春峰(1998)。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出版社。
  25. 張立文(2001)。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6. 張立文(1998)。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7. 陳來(2000)。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8. 陳逢源(2006)。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
  29. 陳榮捷(1990)。朱熹。臺北:東大出版社。
  30. 楊天石(1982)。朱熹及其哲學。北京:中華書局。
  31. 趙峰(2004)。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2. 劉述先(1984)。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3. 錢穆(1971)。朱子學提綱。臺北:三民書局。
  34. 錢穆(1971)。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35. 鍾彩鈞(1993)。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