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學」在乾嘉漢學話語中的不同意蘊

并列篇名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Song School in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Han School

作者

崔發展(Fazhan CUI)

关键词

乾嘉漢學 ; 宋學 ; 門戶之見 ; Han School in Qianjia Era ; Song School ; Sectarianism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45卷4期(2018 / 04 / 01)

页次

131 - 1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乾嘉時期,為尋求漢學的相對獨立性,漢學家們大多主張漢宋分治。儘管這種分治主義引發了普遍的漢宋之爭,但其實漢宋之爭與漢宋兼采並不矛盾。在漢學掌控話語權的背景下,漢學家所說的「宋學」實則明顯有別於宋明理學意義上的「宋學」,而漢學家對於漢宋的兼采實則並不是在同一層面上的運作。以門戶觀念為線索,我們就能明晰「宋學」在漢學話語中的具體意蘊。

英文摘要

In Qianjia Era, in order to seek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of Han School, Han scholars almost claimed to treat Han School and Song School respectively. This proposition aroused universally the Han-Song Controversy, but in fact,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hem was not replaced by giving attention to bo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an School discourse, Song School had differrnt meanings between Han Scholars and the philosophers in Song and Ming dynasty. And Han Scholars standed up for Han-Song adoption in different ways. Based on the clues of the sectarianism, we can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meanings of Song School in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Han Schoo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張循(2009)。漢學的內在緊張: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一個新解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3
    連結:
  2. (1997)。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3. 方東樹,《漢學商兌》,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4. 王章濤(2006)。王念孫王引之年譜。揚州:廣陵書社出版社。
  5. 王鳴盛(1959)。十七史商榷。上海:商務印書館。
  6. 江藩(1983)。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
  7. 余英時(2007)。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汪學群(2009)。清代學問的門徑。北京:中華書局。
  9. 阮元,《揅經室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10. 徐道彬(2006)。論戴震對朱熹始終如一的態度。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4)
  11. 張循(2007)。清代漢、宋關係研究中若干問題的反思。四川大學學報,2007(4)
  12. 張舜徽(1963)。清人文集別錄。北京:中華書局。
  13. 梁啟超(1985)。梁啟超論清學史兩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4. 陳居淵(2013)。漢學更新運動。南京:鳳凰出版社。
  15. 章學誠(1985)。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6. 焦循,《雕菰集》,《叢書集成初編》本。
  17. 路新生(2003)。理解戴震。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3(1)
  18. 漆永祥(2006)。江藩與《漢學師承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錢大昕(2000)。十駕齋養新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 錢大昕(1989)。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錢穆(1997)。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22. 戴震(1980)。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