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內聖」的隱喻:論陽明學裡的「金」、「鍊」之喻

并列篇名

The Metaphor of "Inner Saint": A Research on Yang-ming School's Metaphors of "Gold" and "Forging"

作者

黃繼立(Chi-Li HUANG)

关键词

王陽明 ; 王龍溪 ; 金 ; 鍊 ; 隱喻 ; 心性論 ; 工夫論 ; Wang Yang-ming ; Wang Ji ; Gold ; Forging ; Metaphor ; Mind-nature Theory ;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45卷4期(2018 / 04 / 01)

页次

55 - 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陽明學裡的「金」、「鍊」之喻為研究對象,藉由當代隱喻理論的分析,區分其中的隱喻概念為兩類四型。這四型隱喻概念分別是「理想的心(性)是純金」、「現實的心是金礦」、「工夫是鍊金術」、「知識是合金術」。前兩者屬於心性論類的隱喻,意在說理想道心的先天性和現實人心的複雜性。後兩者屬工夫論類的隱喻,意在指出工夫是否具有效力,取決於其能否契合心體的本質。此外,本文亦考察了這類隱喻在陽明弟子間的迴響,而特別以王龍溪為案例,討論此喻的發展。經由本文的探究後,我們當可確定「金」、「鍊」之喻在陽明學裡,確實是個關於「內聖」的經典隱喻。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using the theory of metaphor to analyzed Yang-ming school's metaphor of "gold" and " forging", and defines their concepts into two modes and four types. The four types of metaphorical concepts are: "ideal mind is pure gold", "realistic mind is goldmine", "self-cultivation are alchemy", "knowledge are alloy skill". The former two are mode of mind-nature, it meant to explain the a priori of ideal mind and the complexity of realistic human mind. The latter two are mode of self-cultivated, it meant to confirm the validity of efforts are depends on whether it fits the characteristics' mind or not. Besides, this article is specifically study on Wan Ji, so that could explore these metaphors influenced in Yang-ming school. After the study, we shall find out that Yang-ming school's metaphors of "gold" and "forging" are the class examples of "inner sai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2. 宋朱熹、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9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3. 明王守仁、吳光編校(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明王畿、吳震編校(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5. 牟宗三(1968)。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 艾蘭、張海晏譯(2002)。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 束景南(2012)。陽明佚文輯考編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周世箴(2003)。語言學與詩歌詮釋。臺北:晨星出版公司。
  9. 林月惠(2005)。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0. 陳來(2003)。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11. 陳弱水(1978)。論「成色分兩說」闡釋之流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 陳榮捷(1998)。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 彭國翔(2005)。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4. 黃進興(2012)。理學家的道德觀—《大學》、《近思錄》與《傳習錄》為例證。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
  15. 黃繼立(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16. 雷可夫、強森、周世箴譯注(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7. 德克.蓋拉茨編(2012)。認知語言學基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