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九諦九解」新詮

并列篇名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bate of "Nine Truth and Nine Answer"

作者

龔開喻(Kaiyu GONG)

关键词

陽明後學 ; 九諦 ; 九解 ; 周海門 ; 許敬庵 ; Yangming School ; Nine Truth ; Nine Answer ; Zhou Hai-men ; Xu Jing-an

期刊名称

哲學與文化

卷期/出版年月

47卷5期(2020 / 05 / 01)

页次

147 - 16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理解九諦九解之辯的核心乃在於周海門所言的「明善」。這一根本問題又具體展開為三大問題:在道德的判斷原則中,良知心體與善惡概念孰為首出的問題;在道德實踐動力的來源中,自力與他力孰更重要的問題;以及對於工夫作用層的無執不滯,二者的體會是否一致的問題。通過這三大問題的檢視,我們可以給予九諦九解一個更為準確的理論定位。

英文摘要

The key term in the debate of "Nine Truth and NineAnswer" was "the clarification of good". This key term unfolded into three propositions: the Mind-heart or the term of good and evil, which comes first in moral judgement? Oneness or otherness, which is more reliable in moral motivation? Do they two have the sam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ral creativity of self-cultivation? Through checking of these three propositions, we could have a more accurate orientation of "Nine Truth" and "Nine Answ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陳立勝(2002)。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蘊。臺大歷史學報,29
    連結:
  2. 陳憲中(2018)。九諦九解問題之探究。鵝湖月刊,519
    連結:
  3. 王格(2014)。「九諦九解」之爭始末考。哲學動態,12
  4. 王湘齡(2002)。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5. 王陽明(2011).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田探(2017)。「九諦九解」之爭新探—對晚明一樁學術公案的重新考察。湖北社會科學,7
  7. 牟宗三(2003).時代與感受.臺北:聯經出版社.
  8. 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 牟宗三(2003).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10. 牟宗三(2011).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1. 吳震(2016).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2. 李明輝(2009).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3. 李明輝(1998)。劉蕺山論惡之根源。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
  14. 李明輝(2018).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社.
  15. 李明輝(2001).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6. 周汝登(2015).周汝登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7. 周汝登,《四書宗旨》,臺北:國家圖書館藏鄭重耀刊本,明崇禎二年(1629)。
  18. 岡田武彥,吳光(譯),錢明(譯),屠承先(譯)(2016).王陽明與明末儒學.重慶:重慶出版社.
  19. 林月惠(2005).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庵思想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 陳立勝(2019).入聖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1. 彭國翔(2005).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2. 蔡仁厚(1982).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3. 蕭萐父(1999).吹沙集.成都:巴蜀書社.
被引用次数
  1. 龔開喻(2022)。蔡仁厚的陽明後學研究。鵝湖月刊,560,31-41。
  2. (2024)。許敬庵與周海門「九諦九解」之辯探微。哲學與文化,51(9),18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