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學者上電視與知識份子的缺席-以《百家講壇》為例

并列篇名

Scholars on Television V.S. Absence of the Intellectuals-Using the TV show "The Lecture Room" as an Example

DOI

10.30386/MCR.200807_(96).0007

作者

趙勇(Yong Zhao)

关键词

電視 ; 百家講壇 ; 思想型學者 ; 學問型學者 ; 知識份子 ; 知道份子 ; 薩特 ; thought type scholar ; knowledge type scholar ; critical thinking ; intellectuals ; new intellectuals ; Satre

期刊名称

新聞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96期(2008 / 07 / 01)

页次

261 - 29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百家講壇》節目的走紅使「學者上電視」再次成為一個話題。討論中,多數觀點對「學者上電視」持肯定態度,陳丹青的肯定尤其醒目。本文認為,由於《百家講壇》的製作理念和篩選機制,被它選中的大都是學問型學者,而思想型學者卻被拒之門外。由此對比西方學者(主要是薩特)的媒體實踐,中國學者的差距便暴露無遺:薩特宣導作家、學者征服並使用大眾傳媒,他本人也積極介入相關媒體當中,其目的在於以此行動成為他所期望的「新知識份子」,於是他與媒體的關係除了介入、征服、使用、塑造等等之外還有拒絕、疏離和討價還價,知識份子的主體人格因此在媒體中得到張揚。而中國學者的上電視卻是一種被征服,是自主性的主動取消或被動閹割。這是因為他們作為學問型學者本來就欠缺成為知識份子的先天基礎,而電視又把他們變成了知道份子,結果便造成了學者輪番出入於電視臺而真正的知識份子則缺席於電視之局面。知識份子對電視媒體霸權的某種恐懼,電視臺不為知識份子提供交流思想的平台等等,應該是知識份子缺席電視的主要原因。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regarding issues of Chinese scholars on television and their presenting identities given by the mass media. Using the popular T.V. show ”The Lecture Room” as an example, scholars on television is highly approv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who work in the academic field, especially by Dr. Dan-Qin Chen, who were once a professor teaching art a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Due to the production principle and sieving mechanism, scholars being chosen to be on the T.V. show, ”The Lecture Room”, are mostly characterized as the ”knowledge type” of scholars, who are usually lack the qua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which on the other hand is a key characteristic shared by those ”thought type” of scholars, who are rarely invited to be on the show. According to J.P Satre, one of the greatest existentialists in 20th century, the purpose of scholars being on mass media is not only to disseminate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but also to encourage thought interaction and stimulate critical thinking. These scholars are what he called the ”New Intellectuals”. Howev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lars on T.V., Satres' ideal scholar identity is totally diminished by the show production group. In other words, mass media in China does not provide a solid platform for these new intellectuals to demonstrate what genuine critical thinking interaction is like. This paper takes various standpoints to give a more in depth criticism regarding this discrepancy.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Bourdieu, P.(1996).Sur la télévision.Paris:Liber-Raisons d'Agir.
  2. de Beauvoir, S.(1974).La Cérémonie des adieux.Paris:Gallimard.
  3. Furedi, F.(2005).Where Have All the Intellectuals Gone?.London:Continuum.
  4. Magee, B.(1978).Men of Ideas: Some Creators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London: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5. Sarter, J. P.(1947).Essais et Critiques Littéraires.Paris:Gallimard.
  6. Scriven , M.(1993).Sartre and the Media.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7. Sirinelli, J. F.(1995).Deux Intellectuels Dans Le Siecle, Sartre Et Aron.Paris:Fayard.
  8. 山西晚報
  9. 方健文(1997)。學者介入電視的思考。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
  10. 三聯生活週刊
  11. 王立群(2004)。《文選》次文類作家編序研究。文學評論,3
  12. 王立群(2005)。超越舊成說 開拓新領域-關於《文選》研究的斷想。文學遺產,2
  13. 王立群(2001)。周貞亮《文選學》與駱鴻凱《文選學》。文學遺產,3
  14. 王立群(2003)。《文選》成書考辨。文學遺產,3
  15. 王朔(2003)。王朔文集‧隨筆集。雲南人民出版社。
  16. 李明偉、陳力丹(2004)。教授走進電視直播間的學理追問。當代傳播,2
  17. 李松濤(2007)。45.0%的公眾喜歡明星學者上電視普及國學。中國青年報。
  18. 周穗明譯(1987)。思想家。北京:三聯書店。
  19. 孟憲實(2007)。孟憲實講唐史·後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 易中天(1991)。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與展望。武漢大學學報,5
  21. 易中天(1987)。重新尋找文藝學體系的邏輯起點。江漢論壇,3
  22. 易中天(2004)。論審美的發生。廈門大學學報,4
  23. 易中天(2002)。走向「後實踐美學」還是「新實踐美學。學術月刊,1
  24. 易中天(1982)。劉勰論美的原則。武漢大學學報,1
  25. 青年探索(2004)。向「知道份子」致敬。青年探索,2
  26. 施康強譯(2005)。薩特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7. 柳鳴九編(1981)。薩特研究·編選者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8. 孫玉勝(2003)。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北京:三聯書店。
  29. 徐梅(2006)。王魯湘 導演最怕一根筋。南方人物週刊,19
  30. 財經時報
  31. 南方都市報
  32. 張承志(2004)。文明的入門·寺裡的講義。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33. 張英(2005)。易中天:我不是余秋雨。南方周末。
  34. 許鈞譯(2000)。關於電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35. 陳丹青(2006)。也談學者上電視。南方人物週刊,19
  36. 陳平原(2006)。大學何為·學者與傳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7. 陳偉譯(2001)。20世紀的兩位知識份子:薩特與阿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8. 淩燕、李正國(2001)。學者+電視=?。青年記者,3
  39. 單德興譯(2002)。知識份子論。北京:三聯書店。
  40. 黃忠晶譯(1996)。薩特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41. 趙勇(2007)。文學介入與知識份子的角色扮演-薩特《什麼是文學?》的一種解讀。外國文學,4
  42. 趙海萍(2006)。從「知識份子」到「知道份子」。咬文嚼字,6
  43. 劉江華(2005)。學者使電視走向深刻 電視不在使學者淺薄。北京青年報。
  44. 閻崇年(1984)。清入關前滿洲的社會經濟形態。社會科學輯刊,4
  45. 閻崇年(2001)。于謙後裔的文化軼事。紫禁城,1
  46. 閻崇年(1991)。戚繼光籍貫考。文史哲,3
  47. 閻崇年(1984)。清代滿族詞人納蘭性德。前線,6
  48. 戴從容譯(2005)。知識份子都到哪裡去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2009)。媒體的專業主義和新聞工作者的角色—以2008年海峽兩岸媒體對臺灣立法委員選舉的評論、報導爲例。新聞學研究,101,31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