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北都市原住民族群電視消費與族群認同建構之關聯性初探

并列篇名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 and the Taipei Urban Indigenous Audience's 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DOI

10.30386/MCR.201201_(110).0004

作者

蔡珮(Pei Tsai)

关键词

原住民族電視台 ; 都市原住民 ; 族群媒介 ; 族群認同 ; ethnic identity ; ethnic media ;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TITV) ; urban indigenous people (UIP)

期刊名称

新聞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10期(2012 / 01 / 01)

页次

125 - 16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瞭解原視與台北都市原住民族群認同建構之關聯,原視在此扮演之角色為何?深度訪談十九位台北都市原住民發現,原視在族群認同的四個面向—「族群自我身份認同」、「族群歸屬感」、「族群態度」與「族群投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原視在此發揮了「教育」、「保存母語並擴展以母語談論當代事物」、「提供原住民互相連結與支持的空間」、「調解時空、知識與偏見裂縫」之角色。本研究亦發現一些和過去部落閱聽人消費原視的不同之處。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 (TITV) and the 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he Taipei urban indigenous people (UIP) and examines the roles TITV plays in forming indigenous identity.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nineteen indigenous viewers from Taipei showed that TITV has increased the sense of ethnic identity of UIP from four aspects: self-identification, a sense of belonging, ethnic attitude, and ethnic involvement.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 has contributed to educating UIP, preserving and modernizing mother languages, maintaining social and community networks, and minimizing knowledge and cultural gaps, as well as stereotypes of UIP towards their native tribal cultures. This study also discovered particular functions (exhibited especially by UIP viewers) of TITV that differ from previous research on tribal audience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郭良文(2010)。蘭嶼的另類媒體與發聲:以核廢料與國家公園反對運動為例。中華傳播學刊,17,43-74。
    連結:
  2. 陳清河(2004)。科技、政治與弱勢傳播―以台灣原住民族之廣電媒體近用為例。台灣民主季刊,1(4),109-138。
    連結:
  3. 蔡珮(2011)。客家電視台與台北都會客家閱聽人族群認同建構之關聯性初探。中華傳播學刊,19,189-231。
    連結:
  4. Anderson, B.(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New York, NY:Verso.
  5. Askew, K.(ed.),Wilk, R.(ed.)(2002).The anthropology of media: A reader.London, UK:Blackwell.
  6. Browne, D. R.(1996).Electronic media and indigenous peoples: A voice of our own?.Ames, IA: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7. Matsaganis, M.,Katz, V.,Ball-Rokeach, S. J.(2010).Understanding ethnic media: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roles in economic and policy contexts.Thousand Oaks, CA:Sage.
  8. Meadows, M.(2010).Conducting conversations: Exploring the audience-producer relationship in indigenous media research.Observatorio Journal,4(4),307-324.
  9. Meadows, M.(2009).Walking the talk: Reflections on indigenous media audience research methods.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Audience & Reception Studies,6(1),118-136.
  10. Meadows, M.,Forde, S.,Ewart, J.,Foxwell, K.(2007).Community media matters: An audience study of the Australian community broadcasting sector.Brisbane, QLD:Griffith University.
  11. Morley, D.(1992).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London, UK:Routledge.
  12. Phinney, J. S.(1990).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Psychological Bulletin,108(3),499-514.
  13. Phinney, J. S.(ed.),Rotheram, M. J.(ed.)(1987).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Newbury Park, CA:Sage.
  14. Pietikȁinen, S.(2008).Sami in the media: Questions of language vitality and cultural hybridisation.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3(1),22-35.
  15. Pietikȁinen, S.(2008).Broadcasting indigenous voices: Sami minority media production.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3(2),173-191.
  16. Riggins, S. H.(1992).Ethnic minority media: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Newbury Park, Calif.:Sage.
  17. Strauss, A.,Corbin, J.(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Newbury Park, CA:Sage.
  18. 尤稀‧達袞(1994)。原住民與傳播媒介之批判―建構原住民自決的反論述。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
  19. 王嵩音(2000)。少數族群媒介之觀眾分析―以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節目為例。2000 國際華語廣播電視文化性節目觀摩與研討會論文集
  20. 李春慧(2004)。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
  21. 李嫦薇(2006)。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22. 李賢華(2009)。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23. 卓石能(2002)。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24. 林福岳(2009)。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傳播研究的可能脈絡。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5,55-98。
  25.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26. 胡蕙萱(2004)。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27. 凌平(2001)。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28. 徐世琛、李美枝(2002)。少數族群之族群認同與個人整體自尊的關係:以卑南族青少年為例。中華心理學刊,44(2),263-278。
  29. 徐仙蕙(2010)。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30.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辭典。台北:東華。
  31. 張素莉(2007)。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
  32. 張琇喬(2000)。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
  33. 張逸東(1974)。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34. 張錦裕(200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
  35. 曹一文(2007)。佛光大學傳播學研究所。
  36. 許文忠(1998)。市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37. 許志鴻(2009)。,台北:觀察家行銷有限公司。
  38. 郭曉真(2007)。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39. 陳子渝(2011)。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40. 陳右果(2004)。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41. 陳正祥(2005)。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42. 陳昌國(1975)。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43. 陳楚治(2008)。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44. 陳震(2004)。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45. 陳麗珠(1996)。文化大學新聞學系。
  46. 陸正誼(2004)。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47. 黃聿清、許志鴻(2008)。,台北:觀察家行銷有限公司。
  48. 黃振彰(2006)。屏東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
  49. 黃葳威(1999)。文化傳播。台北:正中。
  50. 黃葳威(1997)。原住民傳播權益與電視新聞節目:一個回饋的觀點。新聞學研究,55,76-102。
  51. 楊政霖(2005)。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52. 楊貴妃(2005)。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
  53. 楊煥鴻(2007)。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54. 劉幼琍(1998)。原住民對廣電媒體使用與滿足之調查分析。台大新聞論壇,5,167-208。
  55. 劉幼琍(1999)。特定族群對廣電媒體的需求及收視聽行為:以客家人與原住民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8,337-386。
  56. 劉慧君(2006)。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57. 潘美琪(2007)。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
  58. 蔣永元(1974)。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59. 蔡春蘭(2005)。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60. 賴慶安(2002)。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61. 鐘嘉順(2009)。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林俊偉(2023)。原地發聲練習中的返本與還原:以原民廣播產學合作為例。新聞學研究,155,4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