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張鳴(2010)。《韓寒的影響力》,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7a2f50100ic18.html。
-
崔衛平(2010)。《韓寒—公民人文主義者》,取自http://view.news.qq.com/a/20100618/000016.htm
-
〈須警惕「石頭摸上了癮, 連河也不想過了」〉( 2012 ) 。取自萊西論壇 http://www.laixi.com/bbs/289833.html。
-
趙勇(2009 年11 月30 日)。〈從韓寒的角色扮演說起〉,《南方都市報》,AA31。
-
Marcuse, H.(1978).The aesthetic dimension: Toward a critique of marxist aesthetics.MA, Boston:Beacon Press.
-
丁寧譯、Kellner, D.(2004)。媒體文化—介於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北京:商務印書館。
-
尤戰生(2011)。接受與誤讀: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理論在中國。山東社會科學,10,10-15。
-
方曉光譯、Dickstein, M.(1985)。伊甸園之門—六十年代美國文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王翰東(2003)。細讀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英文譯本比照。新聞與傳播評論,2002,28-36。
-
汪洋(2005)。法蘭克福學派在中國的運用。社會科學論壇,3,153-156。
-
周韻譯、Huyssen, A.(2010)。大分野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後現代主義=After the great divide: Modernism, mass culture, postmodernism。南京:京大學出版社。
-
阿梅龍編、狄安涅編、劉森林編(2011)。法蘭克福學派在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查建英編(2006)。八十年代:訪談錄。北京:三聯書店。
-
徐崇溫(1982)。西方馬克思主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秦海英(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師範大學。
-
馬克思(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
-
張英(2012)。「中國電影發行史上的一個悲劇」—於冬眼中的「龍門」與「十三釵」之戰。南方周末,1月19日
-
曹衛東(2005)。哈貝馬斯在漢語世界的歷史效果—以《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為例。現代哲學,1,51-58。
-
曹衛東(2004)。權力的他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陳平原(2006)。大學何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陳祥勤譯、陸揚編、王毅編、Gendron, B.、Modleski, T.Ed.(2001)。大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陳學明編、吳松編、遠東編(1998)。痛苦中的安樂—瑪律庫塞、弗洛姆論消費主義。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
黃勇譯、薛民譯、Marcuse, H.(1987)。愛欲與文明—對佛洛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
黃聖哲(2003)。阿多諾的半教育理論。東吳社會學報,15,1-21。
-
趙勇(2009)。未結碩果的思想之花—文化工業理論在中國的興盛與衰落。文藝爭鳴,11,25-31。
-
趙勇(2004)。法蘭克福學派的中國之旅—從一篇被人遺忘的 “序言"說起。書屋,3,65-69。
-
趙勇(2010)。大眾媒介與文化變遷:中國當代媒介文化的散點透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趙勇(2009)。文學活動的轉型與文學公共性的消失—中國當代文學公共領域的反思。文藝研究,1,30-39。
-
趙勇(2005)。整合與顛覆:大眾文化的辯證法—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
趙越勝(2010)。燃燈者。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
趙越勝(1988)。走向無壓抑文明:讀《愛欲與文明》。讀書,8,14-23。
-
劉小楓(1986)。詩化哲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