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e scholar-run newspapers, the third type of newspapers and characterized by Chinese native culture, are different from political and business newspapers. The essences of scholar-run newspapers, which are particular to modern China, run a long course from a remote source in Chinese histo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commencement, milestones, revivals, climax, epilogue, and exiting of the scholar-run newspapers and examines their external and internal motivations. Besides, the scholar-run newspapers were in the hope to influence political affairs. They value outspokenness, meanwhile they hold a detached standing. Though inherited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from previous newspapers, they also demonstrated discrepancies in evolution, presenting the unique tradition of Chinese journalism in its entirety.
|
参考文献
|
-
Lin, Y.、劉小磊譯(2008)。中國新聞輿論史─一部關於民意與專制鬥爭的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連結:
-
章清(2007)。民初「思想界」解析─報刊媒介與讀書人的生活形態。近代史研究,3,1-25。
連結:
-
張季鸞(1947b)。〈新聞報三十年紀念祝詞〉,胡霖(編),《季鸞文存(下卷)》,附錄頁3-5。天津:大公報館。
-
胡適(1922 年6 月4 日)。〈政論家與政黨〉,《努力週報》,第1 版。
-
胡適(1923 年1 月21 日)。〈這一周,蔡元培以辭職為抗議〉,《努力週報》,第1 版。
-
英斂之(1902 年6 月18 日)。〈大公報出版弁言〉,《大公報》,第2、3 版。
-
胡適(1930 年5 月22 日)。〈後生可畏〉,《大公報》,第4 版。
-
英斂之(1907)。〈自序〉,《也是集》。天津:大公報館。
-
張季鸞(1941 年9 月16 日)。〈今後之《大公報》〉,《大公報》,第2 版。
-
張季鸞(1937 年2 月18 日)。〈論言論自由〉,《大公報》,第2 版。
-
張季鸞(1947a)。〈抗戰與報人〉,胡霖(編),《季鸞文存(下卷)》,頁150-154。天津:大公報館。
-
英斂之(1910)。《也是集續编》。天津:大公報館。
-
英斂之(1908 年6 月4 日)。〈金錫侯君譜敘〉,《大公報》,第2、3 版。
-
張季鸞(1947d)。〈我們有什麼面子〉,胡霖(編),《季鸞文存(下卷)》,附錄頁14-18。天津:大公報館。
-
(1981)。新聞研究資料(第1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張季鸞(1947c)。〈國聞週報十周紀念感言〉,胡霖(編),《季鸞文存(下卷)》,附錄頁5-6。天津:大公報館。
-
英斂之(1902 年6 月22 日)。〈原報〉,《大公報》,第1-2 版。
-
〈報人宣誓〉(1939 年4 月15 日)。《大公報》,第2 版。
-
張東蓀(1936 年11 月23 日)。〈士的使命與理學〉,《觀察》,13: 2-5。
-
胡適(1932 年5 月22 日)。〈引言〉,《獨立評論》,1: 2。
-
陳獨秀(1922)。《獨秀文存1》。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
-
英斂之(1902 年6 月17 日)。〈大公報序〉,《大公報》,第2、3 版。
-
Cohen, A.、雷頤譯、羅檢秋譯(1998)。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蘇州:江蘇人民出版社。
-
Coser, Lewis A.、郭方譯(2001)。理念人─一項社會學的考察。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
Fairbank, J.ed.、Liu, K. C.e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譯(1985)。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Fairbank, J.、陸惠勤譯(1992)。費正清對華回憶錄。上海:知識出版社。
-
Grieder, B.、單正平譯(2010)。知識份子與現代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Pry, L.(1968).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A psychocultural study of the authority crisi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Cambridge, MA:M.I.T. Press.
-
Said, Edward W.、單德興譯(2002)。知識份子論。上海:三聯書店。
-
中央檔案館編(1987)。中共中央檔選集第十三冊(一九四五─一九四七年)。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1979)。胡適來往書信選(中冊)。北京:中華書局。
-
王奇生(2010)。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8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北京:華文出版社。
-
王詠梅(2009)。是經驗總結,還是理想追求?─從胡政之入手探悉「四不」方針的來源。新聞與傳播研究,3,23-32。
-
王韜(1999)。論各省會城宜設新報館。中國新聞事業史文選(公元724年─1995年),北京:
-
王韜(1959)。弢園尺牘。北京:中華書局。
-
王韜(1999)。論日報漸行於中土。中國新聞事業史文選(公元724年─1995年),北京:
-
任建樹(1991)。陳獨秀傳(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朱維錚(1993)。「君子夢」:晚清的「自改革」思潮。二十一世紀,18,4-7。
-
朱維錚(1996)。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何啟、胡禮桓(1994)。新政真詮─何啟、胡禮桓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
余英時(1997)。中國知識份子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余英時(2004)。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吳廷俊(2010)。「政治家辦報」─研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新聞史的一個關鍵字。國際新聞界,3,12-18。
-
吳廷俊、范龍(2002)。《大公報》「敢言」傳統的思想基礎與文化底蘊。新聞與傳播研究,3,54-59。
-
吳廷俊、陽海洪(2006)。「健筆終存天地間」:論鄧拓與書生辦報。新聞大學,4,18-24。
-
吳麟(2010)。常識與洞見─胡適言論自由思想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
呂思勉(1995)。三十年來之出版界(1894-1923)。呂思勉遺文集(上),上海:
-
李仁淵(2005)。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
-
李金銓(2011)。民國時期的報人情懷與國家想像。二十一世紀,126,52-63。
-
李金銓編(2008)。文人論政:知識份子與報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李統興(2009)。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
李維武編(2002)。徐復觀文集(第一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
卓南生(2002)。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周雨編(1991)。大公報人憶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
邵志擇(2012)。近代中國報刊思想的起源與轉折。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
金耀基(1977)。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臺北:言心出版社。
-
金觀濤、劉青峰(2011)。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
-
金觀濤、劉青峰(2011)。開放中的變遷。北京:法律出版社。
-
胡偉希、高瑞泉、張利民(1981)。十字街頭與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徐鑄成(1986)。張季鸞先生傳。上海:三聯書店。
-
桑兵(2007)。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
袁新潔(2008)。近現代報刊「文人論政」傳統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馬少華(2006)。《努力》週報的新聞實踐與同人期刊的「運作特徵」。國際新聞界,8,22-26。
-
馬光仁(1996)。上海新聞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張太原(2006)。〈獨立評論〉與20 世紀30 年代的政治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張玉法(1994)。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聞與言論,1915-192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285-329。
-
張西平編(2009)。國際漢學(第17輯)。鄭州:大象出版社。
-
張育仁(2002)。自由的歷險─中國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
張新穎編(1998)。儲安平文集(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
張顥(2006)。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北京:新星出版社。
-
曹伯言編(2001)。胡適日記全編(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梁啟超(1999)。本館第一百冊祝辭並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中國新聞事業史文選(公元724年─1995年),北京:
-
許紀霖(2011)。啟蒙如何起死回生─現代中國知識份子的思想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許紀霖(1991)。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參政1945-1949。二十一世紀,6,37-46。
-
許紀霖編(2005)。20世紀中國知識份子史論。北京:新星出版社。
-
許紀霖編(2005)。20世紀中國知識份子史論。北京:新星出版社。
-
許紀霖編、宋宏編(2011)。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章清(2004)。「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趙園(1999)。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樊亞平(2011)。中國新聞從業者職業認同研究(1815-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
-
蔡銘澤(1996)。三十年代國民黨新聞政策的演變。新聞與傳播研究,2,71-78。
-
閭小波(1995)。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上海:三聯書店。
-
賴光臨(1980)。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謝泳編(1998)。追尋儲安平。廣州:廣州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