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冷戰之眼:閱讀「台影」新聞片的「山胞」

并列篇名

Cold War Eyes: Reading Aborigines in Taiwan Film Culture Company Newsreels

DOI

10.30386/MCR.201301_(114).0001

作者

蔡慶同(Chin-Tong Tsai)

关键词

「山胞」 ; 「台影」新聞片 ; 非劇情片 ; 視覺政體 ; Aborigines ; Non-fiction film ; Newsreel ; Scopic Regime ; Taiwan Film Culture Company

期刊名称

新聞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14期(2013 / 01 / 01)

页次

1 - 3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灣關於非劇情片與原住民之關係已多所討論,但對於1945年至1983年之間「台影」新聞片所再現的「山胞」,相關的討論、研究與反省則較為忽略。因此,本文以「台影」新聞片的「國內版」為對象,檢視「山胞」的意象所出現的數量、類型與詮釋之方式。針對「台影」新聞片所再現的「山胞」,我們指出包括主體的缺席、線性的進化、需要被現代化的原始、歌舞服裝作為社會皮膚、觀看的客體等等特點。最後,本文企圖從視覺政體的觀點出發,探討「台影」作為冷戰時期觀看社會的主要管道(「冷戰之眼」),如何透過新聞片的再現,進行「山胞」意象的社會建構,藉此提供一個批判性的分析。

英文摘要

Many researchers have investigated representations of aborigines in Taiwanese non-fiction film, but few have focused on Taiwan Film Culture Company newsreels from 1945 to 1983. This paper uses methods of content, frame, and narr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frequency of appearance, categories, naming, and portrayals of aborigines under scopic regime of cold war ey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aiwanese aborigines are mostly represented without acknowledging their diversity and multiculturalism. Aborigines are interpreted on an evolutionism usually represented as primitives requiring modernization. Although aborigines are usually portrayed as primitives requiring modernization, this primitiveness is not abandoned. Aboriginal dances and clothes are treated as another type of social skin used in nationalism and tourism performances. Based on lines of sight, aborigines in the newsreels also are usually objects to be looked at. Thus, reading aborigines in Taiwan Film Culture Company newsreels manifests the meanings of de-colonization.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making aborigines visible in mainstream media.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林文玲(2005)。翻轉漢人姓名意像:「請問『蕃』名」系列影片與原住民影像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8,85-134。
    連結:
  2. 林文玲(2001)。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97-234。
    連結:
  3. 林東泰(2011)。電視新聞敘事結構初探。新聞學研究,108,225-264。
    連結:
  4. 胡台麗(2006)。台灣原住民民族誌影片的新貌。博物館學季刊,20(4),59-73。
    連結:
  5. Bowden, G.(2004).Reconstructing Colonialism: Graphic layout and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CRSA/RCSA,41(2),217-240.
  6. Evans, J.(Ed.),Hall, S.(Ed.)(1999).Visual culture: The reader.London, UK:Sage Publications.
  7. Goffman, E.(1974).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 Howells, R.(Ed.),Robert, W.(Ed.)(2009).Using visual evidence.New York, NY:McGraw Hill.
  9. Lutz, A. C.,Collins, L. J.(1993).Reading national geographic.Chicago, 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 王志弘譯、Said, W. E.(1999)。東方主義。台北縣:立緒文化。
  11. 王亞維譯、Barsam, M. R.(1996)。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台北市:遠流。
  12. 王國強譯、Rose, G.(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市:群學。
  13. 王慰慈、李道明、張昌彥、盧非易(2000)。台灣新聞紀錄影片片目、書目、口述歷史集。台北市:文建會。
  14. 台灣省電影製片廠(1984)。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總目錄。台中縣:台灣省電影製片廠。
  15. 江冠明(1996)。「原住民觀點」與「原住民新聞雜誌」。電影欣賞,79,65-67。
  16. 吳其諺(1993)。吳鳳神話背後的影像:原住民在政策片中的意義。電影欣賞,66,48-52。
  17. 李道明(1994)。近一百年來台灣電影及電視對原住民的呈現。電影欣賞,69,55-64。
  18. 李道明(1995)。新聞片與臺灣。電影欣賞,73,104-111。
  19. 周韻采(1995)。「台影」:意識形態、政令與市場。電影欣賞,74,107-109。
  20. 林文玲(2003)。台灣原住民影片:轉化中的文化刻寫技術。考古人類學刊,61,145-176。
  21. 徐亮譯、陸興華譯、Hall, S.Ed.(2003)。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22. 迷走(1993)。弱勢族群,命運共同體?三部台灣電影中的原住民與外省老兵。電影欣賞,66,61-66。
  23. 迷走(1993)。有關原住民的劇情片。電影欣賞,66,67-68。
  24. 陳品秀譯、Sturken, M.、Cartwright, L.(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
  25. 陳儒修(1993)。文化研究與原住民:從《蘭嶼之歌》到《蘭嶼觀點》。電影欣賞,66,40-47。
  26. 曾凡慈譯、Goffman, E.(2010)。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市:群學。
  27. 黃樹民編、章英華編(2010)。,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28. 電影資料館本國電影史研究小組編(1996)。歷史的腳踪:「台影」五十年。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29. 劉紀蕙編(2006)。文化的視覺系統。台北市:麥田。
  30. 蔡崇隆(2009)。愛恨情仇紀錄片:台灣中生代紀錄片導演訪談錄。台北:同喜文化。
  31. 鄭立明(1996)。媒體,觀點,原住民--「原住民新聞雜誌」座談紀實。電影欣賞,79,55-64。
  32. 蕭塞編(1985)。台製四十年。台中縣:台灣省新聞處。
  33.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34.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35. 藤井志津枝(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縣:省文獻會。
  36. 關曉榮(2007)。蘭嶼報告 1987-2007。台北市:人間。
被引用次数
  1. 倪炎元(2020)。香港凝視與臺灣原住民:1960年代香港電影中的原住民。傳播研究與實踐,10(2),115-139。
  2. 莎瓏.伊斯哈罕布德(2023)。紀錄片再現原住民(族)的倫理爭議——以《未來無恙》、《阿查依蘭的呼喚》為例。新聞學研究,155,155-206。
  3. 余慧君(2017)。「蒙古風景」?:五族共和下被展示的他者。國史館館刊,51,1-58。
  4. (2018)。延安的「革命鴉片」:毛澤東的秘密武器。二十一世紀,168,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