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媒體科技與現代性-回溯三○年代臺灣的廣播經驗與都會生活

并列篇名

Media Technology and Modernity: An Investigation of Radio Usage and Urban Life in the 1930s Colonial Taiwan

DOI

10.30386/MCR.201604_(127).0001

作者

王淑美(Su-Mei Wang)

关键词

三〇年代 ; 現代性 ; 都會生活 ; 媒體科技 ; 臺灣 ; 廣播 ; 1930s ; media technology ; modernity ; radio ; Taiwan ; urban life

期刊名称

新聞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27期(2016 / 04 / 01)

页次

1 - 3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由小說《命運難違》所描寫的場景切入,參照日治時期報章文獻,回顧三〇年代前期臺灣都會生活中使用廣播的經驗,描繪廣播與其他傳播科技所共構的媒體網絡,藉此理解當時臺灣社會接觸新傳播科技、消費主義與現代性的經驗。本文將三〇年代臺灣的大眾媒體經驗,置於二次戰間日本受到全球化影響,大眾文化興起且大幅改變生活方式的背景下討論。廣播在日本熱切擁抱現代性的社會氣氛中被介紹至臺灣,雖帶有殖民政府規訓人民的意圖,但也成為民眾重要的資訊與娛樂來源,將精準時間的邏輯融入日常,影響都市的生活韻律,並把臺灣帶入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運作體系。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veryday usage of radio in the 1930s colonial Taiwan. Situating in the narrations of urban life provided by ‘Inviolable Destiny’, the article aims to depict the complicated networks constituted by radio and other media technologi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new media technologies, consumerism and modernity. Being influenced by globalization, Japan witnessed huge transformations of lifestyles and the rise of mass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 during the interwar period. Radio was introduced to Taiwan by its ruler with great enthusiasm toward modernity. Although it was the colonizer’s intention to discipline the colonized by means of radio, the medium turned int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entertainment for lay people. The radio also privatized synchronization and made punctuality an inseparable part of modern life. It affected the rhythms of cities and brought Taiwan into the complex systems of capitalism and globalizat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王櫻芬(2008)。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民俗曲藝,160,169-196。
    連結:
  2. 呂紹理(2002)。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97-333。
    連結:
  3. 李衣雲(2010)。日治時期日本百貨公司在台灣的發展:以出張販賣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3,155-200。
    連結:
  4. 星名宏修、莫素微(2007)。從一九三〇年代之貧困描寫閱讀複數的現代性。臺灣文學學報,10,111-29。
    連結:
  5. 柳書琴(2012)。滿洲內在化與島都書寫:林煇焜《命運難違》的滿洲匿影及其潛話語。台灣文學研究,1(2),133-190。
    連結:
  6. 許佩賢(2011)。作為機關裝置的收音機體操與殖民地臺灣。文化研究,12,159-202。
    連結:
  7. 〈演藝放送を昨夜中止 カフエーでも蓄音器を遠慮〉(1935 年4 月22 日)。《臺灣日日新報》,頁7。
  8. 〈台湾電力の外債 二十四日殆ど成立 発行価格は九十四弗半〉(1931 年6 月26 日)。《臺灣日日新報》,夕刊,頁1。
  9. The New York Times (1931, June 24). Formosa expected to get loan here. The New YorkTimes, 38.
  10. 〈現在の放送局は贅沢な道楽品 ラヂオは新聞の勁敵〉(1931 年6 月11 日)。《新高新報》,頁3。
  11. 永井荷風(1937)。《墨東綺譚》。岩波書店。
  12. (2003)。2003 年度財團法人日台交流協會—歷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臺北:財團法人日台交流協會。
  13. 臺灣總督府(年代未詳)。《昭和十年國勢調查結果表》,〈市郡支廳別世代及人口〉,頁2-3。
  14. The New York Times (1931, June 26). Formosan loan on market today. The New YorkTimes, 37.
  15. 〈JFAK 六月廿七日〉(1931 年6 月27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5 版。
  16. (1990).The Sociology of Time.
  17. 〈ラヂオ時代〉(1929 年2 月)。《臺灣遞信協會雜誌》,88 期。
  18. 〈日月潭工事費の外債成る 経済界にも好反響を見やう〉(1931 年6 月27日)。《臺灣日日新報》,頁2。
  19. 〈二重放送とは何か〉(1937 年7 月10 日)。《昭和新報》,頁8。
  20. 〈臺灣放送局よ!二重放送を斷行せよ!!社會的使命に鑑みて聽取料低減が急務だ〉(1932 年1 月30 日)。《臺灣新民報》,頁12。
  21. 〈カメラの一日廿四時間〉(1934 年8 月9 日-9 月5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2 版。
  22. The New York Times (1931, June 27). Formosan loan on stock exchange. The New YorkTimes, 28.
  23. 〈電力外債両三日中に正式調印に至る模様〉(1931 年6 月26 日)。《臺灣日日新報》,頁2。
  24. 〈都市盛行的喫茶店已流行到鄉村〉(1934 年9 月27 日)。《臺灣新民報》,頁5。
  25. 〈ラヂオを如何に見る〉(1929 年2 月)。《臺灣遞信協會雜誌》,88 期。
  26. 〈今日の番組JFAK 十月十日〉(1932 年10 月10 日)。《臺灣日日新報》,頁5。
  27. 〈奧樣が見た旦那樣の趣味と道樂〉(1935 年12 月10 日)。《臺灣婦人界》,頁182。
  28. 今和次郎(1929)。〈現代風俗〉,收於長坂金雄(編),《日本風俗史講座》。東京市:雄山閣。
  29. 〈JFAK 十六日〉(1931 年2 月16 日)。《臺灣日日新報》,第3 版。
  30. 〈新譜の流行歌〉(1933 年)。《臺灣日日新報》,頁3。
  31. Bausinger, H.(1984).Media, technology and daily life.Media, Culture & Society,6,343-351.
  32.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London, UK:Routledge & Kegan Paul.
  33. Bräuchler, B.,Postill, J.(2010).Theorising media and practice.New York, NY:Berghahn Books.
  34. Frisby, D.(Ed.),Featherstone, M.(Ed.)(2000).Simmel on culture.London, UK:Sage.
  35. Giddens, A.(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tanford, CA:Standard University Press.
  36. Giddens, A.(1990).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London, UK:Polity.
  37. Harootunian, H.(2000).Overcome by modernity.New Jersey, N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8. Ikuko, N.(1997).The 'civilization' of time: Japan and the adoption of the western time system.Time & Society,6(2-3),237-259.
  39. Lehmann, U.(2000).Tigersprung: Fashion in modernity.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40. Miller, D.(1987).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London, UK:Blackwell.
  41. Miller, D.(Ed.),Miller, D.(Ed.)(1995).Acknowledging consumption.London, UK:Routledge.
  42. Moores, S.(1993).Interpreting audiences: The ethnography of media consumption.London, UK:Sage.
  43. Simmel, G.(1968).The conflict in modern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44. Slater, D.(1997).Consumer culture and modernity.Cambridge, UK:Polity.
  45. Snow, R. P.(1987).Interaction with mass media: The importance of rhythm and tempo.Communication Quarterly,35(3),225-237.
  46. Taylor, P.(1999).Modernities: A geo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Minneapolis, 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47. Thompson, J. B.(1995).The media and modernity.Cambridge, UK:Polity.
  48. Zerubavel, E.(1982).The standardization of time: A sociohistorical perspectiv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8(1),1-23.
  49.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1998)。談戰前台灣大衆文學—台灣文學史的一段空白。中外文學,27(6),29-40。
  50. 日本放送協會放送文化研究所(1998)。放送史料集:臺灣放送協會。放送文化研究所20 世紀放送史編集室。
  51. 王珊珊(2004)。近代臺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
  52. 平林初之輔(1975)。平林初之輔文藝評論全集。東京:文泉堂書店。
  53. 吉見俊哉(2002)。一九三〇年代のメディアと身體。東京都:青弓社??????。
  54. 吉見俊哉(1995)。声の資本主義。東京都:講談社。
  55. 竹山昭子(2002)。ラジオの時代。京都市:世界思想社。
  56. 何義麟(2000)。日治時期臺灣廣播事業發展之過程。『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大安:
  57. 吳政憲(1999)。繁星點點:近代臺灣電燈發展1895-1945。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58. 吳密察編、黃英哲編、垂水千惠編(2005)。記憶する台湾ー帝国との相剋。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
  59. 呂紹理(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
  60. 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
  61. 周明德(1992)。臺灣總督府氣象台史。臺灣風物,42(1),87-119。
  62. 林煇焜、邱振瑞譯(1998)。命運難違。臺北市:前衛出版。
  63. 孫秀蕙、陳儀芬(2009)。在總督府陰影下:臺灣廣告史論述回顧、性別觀點的反思和研究芻議。新聞學研究,98,295-318。
  64. 張小虹(2009)。時裝美人現代性。『女性.消費.歷史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65. 莊永明(1994)。臺灣歌謠追想曲。臺北市:前衛。
  66. 陳君玉(1955)。日據時期台語流行歌概略。台灣文化,4(2),22-30。
  67. 陳芳明(2004)。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
  68. 貴志俊彥編、川島真編、孫安石編(2006)。戰爭ラジオ記憶。東京都:勉誠出版。
  69. 葉龍彥(2001)。臺灣唱片思想起。臺北:博揚。
  70. 葉龍彥(1997)。日據時期臺灣戲院總覽。臺灣文獻,48,187-203。
  71. 葉龍彥(1999)。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史。臺北文獻,129,49-86。
  72.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1991)。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明治二十八年— 明治三十八年(西元1895-1905 年)。臺北市:捷幼。
被引用次数
  1. 金麟(2020)。中文打字機與科技語言的現代性。新聞學研究,142,201-208。
  2. 林俊偉(2023)。原地發聲練習中的返本與還原:以原民廣播產學合作為例。新聞學研究,155,4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