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日治時期商業廣告中的「戰爭」符號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例

并列篇名

"War" as a Sign in the Advertisements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aiwan: Taking Taiwan Jih Jih Hsin Pao 1937-1944 as an Example

DOI

10.30386/MCR.201701_(130).0001

作者

孫秀蕙(Hsiu-hui Sun);陳儀芬(I-fen Chen)

关键词

商業廣告 ; 日治時期 ; 皇民化運動 ; 圖像符號學 ; 臺灣日日新報 ; 戰爭宣傳 ;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 Kominka Movement ; Pictorial Semiotics ; Taiwan Jih Jih Hsin Pao ;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 wartime propaganda

期刊名称

新聞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30期(2017 / 01 / 01)

页次

1 - 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日戰爭於1937 年全面開打之後,臺灣總督府為了徹底執行日本帝國政策,展開了「皇民化運動」,臺灣的報紙商業廣告也開始扮演支持戰爭以及戰時宣傳的角色。本研究從圖像符號學研究觀點出發,分析1937-1944 年的《臺灣日日新報》廣告如何透過商業文本的圖文呈現,建構關於「戰爭」的意象。結果顯示,《臺灣日日新報》商業廣告定義「消費」為實踐愛國主義不可或缺之手段、規範不同角色在戰時應有的樣態、甚至自然化原本處於二元對立的符號意涵。消費者從商業廣告裡讀到的是戰爭期「國民」應有的行為規範、以及戰爭所承諾的願景。

英文摘要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Taiwan Governor- General's Office launched "Kominka Movement" echoing the national polices of the Empire of Japan. Newspaper advertisements began to function as a vital tool of propaganda in the wartime. Appropriating the theory of pictorial semiotics,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s how product advertisements of Taiwan Jih Jih Hsin Pao (Taiwan Daily News) constructed the images of "war" from 1937 to 1944. The present study finds that there are three semiotic rules concerning the presentation of war images in advertisements. First, most of the advertisements define consumption as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to practice patriotism. Second, the advertisements of Taiwan Jih Jih Hsin Pao portray the ideal roles for different people at war and home fronts. Third, advertisements with a theme of constructions in Northern China tend to naturalize meanings of two opposite signs in pair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臺灣總督府民政課文書部(1895-1945)。《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
  2. Barlow, T.(2012).Advertising ephemera and the angel of history.Positions,20(1),111-158.
  3. Barthes, R.(1977).Image-music-text.New York, NY:Hill and Wang.
  4. Barthes, R.(1967).The discourse of history.Comparative criticism: A yearbook 3,3,7-20.
  5. Ching, L. T. S.(2001).Becoming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6. Foucault, M.(1977).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London, UK:Allen Lane.
  7. Foucault, M.(1979).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I: An introduction.London, UK::Allen Lane.
  8. Gallagher, C.,Greenblatt, S.(2000).Practicing new historicism.Chicago, 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 Gerth, K.(2003).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0. Greenblatt, S.(1990).Learning to curse.New York, NY:Routledge.
  11. Levinson, M.(Ed.),Butler, M.(Ed.),McGann, J.(Ed.),Hamilton, P.(Ed.)(1989).Rethinking Historicism: Critical Readings in Romantic History.Oxford, UK:Blackwell.
  12. Short, K. R. M.(1983).Film & radio propaganda in World War II.London, UK:Croom Helm.
  13. Streeter, T.(1996).The "new historicism" in media studies.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40,553-557.
  14. Wilcox, D. L.,Ault, P. H.,Agee, W. K.,Cameron, G. T.(2000).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and tactics.New York, NY:Addison Wesley Longman.
  15. 王進(2012)。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格林布拉特批評理論研究。中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16. 加納実紀代(1995)。女たちの「銃後」。東京:?????出版?。
  17. 古蕙華(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8. 平塚博子(2011)。第二次世界大戦下の米国メディアとジェンダー表象 : 『ライフ』誌が描いた女性た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年報,9,71-83。
  19. 田中益三(2006)。長く黄色い道 : 満州・女性・戦後。東京:???書房。
  20. 田島奈都子(2011)。日本製プロパガンダ・ポスターに見られるデザイン的 傾向に関する考察─昭和館所蔵作品を中心として。昭和のくらし研究,9,7-34。
  21. 田島奈都子(2008)。戦時下の商業ポスター─宣伝を担った広告の一側面。アジア遊学,111,40-48。
  22. 田島奈都子(2011)。日本製プロパガンダ・ポスターに関する調査研究につ いて : 中野区立歴史民俗資料館所蔵「須藤亮作文庫」を中心として。近代画説(明治美術学会誌),20,202-204。
  23. 竹中信子、熊凱第譯(2009)。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昭和篇下 1926- 1945)。臺北:時報。
  24. 何姿香(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中央大學歷史學系。
  25. 吳咏梅編、李培德編(2014)。圖像與商業文化分析中國近代廣告。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26. 周婉窈(2003)。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
  27. 岩本紀子(2007)。広告史としての昭和前期。Ad Studies,21,4-12。
  28. 林惠玉(2000)。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広告の研究(1)。日経広告研究所報,33(6),48-53。
  29. 林惠玉(2000)。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広告の研究(3)。日経広告研究所報,34(2),44-49。
  30. 林惠玉(2000)。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広告の研究(7)台湾の広告に対する戦争の 影響(その 1)。日経広告研究所報,34(6),51-55。
  31. 林惠玉(2000)。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広告の研究(4)。日経広告研究所報,34(3),73-78。
  32. 林惠玉(2001)。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広告の研究(10・最終回)。日経広告研究所報,35(3),68-71。
  33. 林惠玉(1998)。15 年戦争時の旧植民地台湾の広告(その 1)。一橋研究,23(2),117-132。
  34. 林惠玉(2001)。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広告の研究(9)。日経広告研究所報,35(2),61-65。
  35. 林惠玉(2000)。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広告の研究(6)。日経広告研究所報,34(5),69-74。
  36. 林惠玉(2001)。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広告の研究(8)。日経広告研究所報,35(1),66-70。
  37. 林惠玉(2000)。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広告の研究(2)。日経広告研究所報,34(1),55-61。
  38. 林惠玉(2000)。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広告の研究(5) 製造業の広告(その 2)食 品、日用雑貨を中心に。日経広告研究所報,34(4),64-69。
  39. 俞佩君(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
  40. 姚村雄(2013)。圖解台灣製造:日治時期商品包裝設計。臺北:晨星。
  41. 洪桂已(1957)。台灣報業史的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42. 孫秀蕙、陳儀芬(2009)。在總督府陰影下:臺灣廣告史論述回顧、性別觀點的反思和研究芻議。新聞學研究,98,295-318。
  43. 孫秀蕙、陳儀芬(2011)。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硏究實例。新北:正中書局。
  44. 孫秀蕙、陳儀芬(2013)。「女性美」論述之建構:以《臺灣日日新報》化妝品廣告為例。廣告學研究,40,109-147。
  45. 許雪姬(2002)。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6. 游鑑明編、羅梅君編、史明編(2007)。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
  47. 楊雅惠(1993)。日據末期的臺灣女性與皇民化運動。臺灣風物,43(2),69-84。
  48. 蔡錦堂(2006)。戰爭體制下的臺灣。臺北:日創社。
  49. 鍾淑敏(1994)。館藏「台灣日日新報」的史料價值及其利用。館藏與台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臺北:
  50. 広告批評(2000)。ナチスのプロパガンダ。広告批評,240,76-79。
  51. 広告批評(2000)。第二次世界大戦。広告批評,240,90-105。
  52. 広告批評(2000)。反ファシズム。広告批評,240,80-83。
  53. 広告批評(2000)。日中戦争。広告批評,240,84-89。
被引用次数
  1. 陳儀芬,孫秀蕙,阮理瑛(2021)。殖民時期女性「疾病」、「身體」與「健康」的符號運作策略與論述建構:以《臺灣日日新報》女性醫藥廣告為例。科技醫療與社會,33,57-119。
  2. 孫秀蕙,杜賽男(2023)。晚清《啟蒙畫報》中的「女學」:一個圖像符號學的觀點。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61(2),277-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