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台灣公視萌芽時期之公共論述分析(1993年3到7月)
|
并列篇名
|
An Analysis of Public Discourses on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at Its Initial Stage
|
DOI
|
10.30386/MCR.201701_(130).0002
|
作者
|
丘忠融(Chung-Jung Chiu)
|
关键词
|
公共電視 ; 公共領域理論 ; 公民動員模式 ; 公視民間籌備會 ; civil mobilization mode ; public sphere theory ; Public TPV Preparation Committee ;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TPV)
|
期刊名称
|
新聞學研究
|
卷期/出版年月
|
130期(2017 / 01 / 01)
|
页次
|
49
-
8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旨在分析台灣公視萌芽時期的公共論述是否符合公共領域理念,並檢視理論與現實差異的意涵。因此,本文提出「公民動員模式」引導論述分析,並且主張公共討論應從「實用性論述」、「詮釋性論述」而進入「政策性論述」。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公視建構階段的論述狀況與理想模式的最大差異,在於「政治介入」的討論佔很大比例。其次,公民團體雖提出許多「詮釋性論述」,大眾卻較少參與對話。最後,本文認為公民團體後續推動公視的「政策性論述」,必然要與政府及國會政黨保持合作,卻要留意政治力可能的操控,並且要與不同政治力維繫友好關係。
|
英文摘要
|
Based on the public sphere theory,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public discourses on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TPV) at its initial stage. In addition, we will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lemmas TPV board faces today and normative concepts of the public sphere theory. Therefore, we refer 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abermas to propose "civil mobilization mode" to guide the discourse analysis. "Civil mobilization mode" advocates that discussing public issues should be from the "pragmatic discourses", "interpretative discourses" to "policy discussion" and have a substantial impact on congressional legislation. After analyzing newspapers reports and the Legislative Yuan official gazettes published from 1993 to 1997,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too many discussions about political involvements of TPV. Secondly, although citizen groups brought up many "interpretative discourses", ordinary people rarely participated in dialogues. Finally, we argue that even though citizen groups must cooperate with political parties in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the Legislative Yuan to promote "policy discussion", they must be wary of political manipulations.
|
主题分类
|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
参考文献
|
-
林麗雲(2015)。臺灣二次政黨輪替後電視公共化運動。思與言,53(2),49-88。
連結:
-
李斯特(1993 年6 月28 日)。〈捕風捉影話公視〉。《中國時報》,第27 版。
-
立法院秘書處(1993c)。〈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2(48)。
-
立法院秘書處(1997a)。〈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6(18)。
-
趙天楫(1993 年7 月13 日)。〈公視這個東西 何須強渡關山讓所有關心的人都做地錨〉。《聯合報》,第11 版。
-
馮賢賢(1997 年4 月22 日)。〈給我公視 沈默大眾也開口了〉。《聯合報》,第11 版。
-
潘家慶等(1994 年6 月8 日)。〈別讓公視法 淪為政治交易籌碼〉。《聯合報》,第11 版。
-
金恆煒(1993 年6 月20 日)。〈解放「公視」迫在眉睫〉。《自由時報》,第4版。
-
翁秀琪(1996 年10 月17 日)。〈弱勢觀眾權益 長期被忽視 催生公共媒體 刻不容緩〉。《聯合報》,第11 版。
-
章雷(1993 年7 月8 日)。〈公共電視 如果從頭來過…〉。《聯合報》,第11版。
-
梁新(1993 年6 月8 日)。〈名叫公共的電視台 需要嗎?〉。《聯合報》,第11版。
-
徐佳士(1993 年9 月11 日)。〈公視身邊 老虎何其多〉。《聯合報》,第3 版。
-
鄭閔聲(2013 年5 月24 日)。〈龍部長 請用政策說服我們〉。《中國時報》,第A2 版。
-
立法院秘書處(1991)。〈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1(19)。
-
辛文菊(1993 年3 月23 日)。〈有關政治介入公視的問題〉。《民生報》,第2版。
-
〈公視淪亡:我們已經喪失設立社會公器的能力〉(1997 年4 月18 日)。《聯合報》,第2 版。
-
黃碧端(1993 年3 月28 日)。〈公視的課題〉。《聯合報》,第37 版。
-
〈立法院裁判兼球員?公視董事需經立院同意有違法制〉(1993 年7 月13 日)。《自由時報》,第3 版。
-
辛文菊(1993 年6 月23 日)。〈一日數驚的公視〉。《中時晚報》,第3 版。
-
孔令信(2012 年8 月21 日)。〈朝野糾纏 公視難改革〉,《聯合報》,第A15版。
-
魏玓(1993 年3 月29 日)。〈公視或許是個理想,讓我們實踐它 行政院版本在人事、財政、地立三方面,悖離公視的真正精神…〉。《聯合報》,第11版。
-
〈公視是如何淪亡的〉(1997 年4 月17 日)。《聯合晚報》,第2 版。
-
立法院秘書處(1993b)。〈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2(19)。
-
立法院秘書處(1996)。〈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5(67)。
-
立法院秘書處(1993e)。〈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2(65)。
-
林芳玫(1993 年7 月7 日)。〈公視的優先性 高於政黨電視〉。《聯合報》,第11 版。
-
簡余晏(1993 年3 月18 日)。〈莫讓公視成為新聞局附庸 傳播所學生陳情 發表三大建議 籲防範政治勢力介入〉。《聯合晚報》,第4 版。
-
李所思(1993 年6 月15 日)。〈以高度民主自覺 面對公視〉。《聯合報》,第11 版。
-
周美惠(2013 年5 月23 日)。〈文化部成立滿周年 龍:最不滿公視董事會難產〉。《聯合報》,第A1 版。
-
馮建三(1993 年7 月8 日)。〈公視董事提名〉。《聯合晚報》,第2 版。
-
魏誠(1997 年4 月17 日)。〈看問題 當公視遇上政治〉。《聯合晚報》,第3版。
-
王美雪(1997 年4 月21 日)。〈非商業電台 有成立必要〉,《聯合報》,第6版。
-
徐佳士(1997 年4 月18 日)。〈留住公視 這個希望 廢棄公共電視 背叛黨義和人民〉。《聯合報》,第11 版。
-
立法院秘書處(1993d)。〈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2(49)。
-
馬道容(1997 年4 月17 日)。〈冷眼集 公視 棄養在先 夭折在後〉。《聯合晚報》,第3 版。
-
陳鳳馨(1997 年4 月17 日)。〈觀察站 從擔心「藍化」到擔心「綠化」頻道開放增加利益拔河〉。《聯合報》,第2 版。
-
〈公視籌備工作應公開和加快〉(1993 年4 月4 日)。《民生報》,第4 版。
-
胡元輝(2012 年8 月23 日)。〈龍應台的政治塗鴉〉。《自由時報》,第A4版。
-
張正良(1997 年4 月19 日)。〈給我公視 給我另一個選擇〉。《聯合報》,第11 版。
-
陳炳宏(2013 年5 月26 日)。〈誰的問題 公視若被廢 才是國際大醜聞〉。《聯合報》,第A15 版。
-
立法院秘書處(2009)。〈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8(3)。
-
江冠明(1993 年7 月29 日)。〈透過電視眼 共享開闊世界─台灣觀眾所期待的公共電視(下)〉。《中時晚報》,第15 版。
-
蔣安國(1997 年4 月17 日)。〈公視休矣?為電視媒體的「公共領域」默哀〉。《聯合報》,第11 版。
-
〈公共電視幾項基本問題的再省思〉(1993 年7 月13 日)。《聯合報》,第2版。
-
周立芸(1993 年6 月22 日)。〈公視籌委會 出現民間版 一百一十位學者宣布成立「民間公籌會」,監督公視成為獨立超然,真正公眾的電視〉。《聯合報》,第22 版。
-
立法院秘書處(1997b)。〈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6(27)。
-
程遠(1993 年3 月18 日)。〈公視籌委會的改組〉。《民生報》,第2 版。
-
鄭瑞城、馮建三、郭力昕(1993 年7 月7 日)。〈讓公共電視回歸公共〉。《中國時報》,第7 版。
-
曹競元(1993 年3 月30 日)。〈籌委會被視為政府「參謀單位」、「橡皮圖章」公視未來路注定很坎坷〉。《中國時報》,第22 版。
-
〈大家一起來搶救公共電視〉(1997 年4 月18 日)。《自由時報》,第3 版。
-
李建榮(1997 年4 月17 日)。〈公視立法夭折原因與政策影響〉。《中國時報》,第4 版。
-
翁秀琪(1993 年6 月6 日)。〈公共電視 為什麼現在需要〉。《聯合報》,第11版。
-
立法院秘書處(1993a)。〈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2(17)。
-
張文輝(1997 年4 月25 日)。〈讓公視做好節目「有助心靈改革」催生聯盟造勢孫運璿、李遠哲表態支持〉《聯合報》,第6 版。
-
Golding, P.(Ed.),Murdock, G.(Ed.),Schlesinger, P.(Ed.)(1986).Communicating politics: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New York, NY:Holmes & Meier.
-
Habermas, J.(1971).Theory and practice.Boston, MA:Beacon Press.
-
Habermas, J.(1964).The public sphere: An encyclopedia article.New German Critique,3,49-55.
-
Habermas, J.(1989).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Cambridge, MA:MIT Press.
-
Habermas, J.(1984).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1: 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Boston, MA:Beacon Press.
-
Habermas, J.(1996).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Cambridge, MA:Polity Press.
-
Habermas, J.(1987).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2.Boston, MA:Beacon Press.
-
Stevenson, N.(2002).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London, UK:Sage.
-
馮建三(1995)。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 年代台灣廣電媒體的若干變遷。台北:唐山。
-
馮建三(2006)。傳媒公共性與市場。台北:巨流。
-
黃瑞祺(2007)。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
鄭瑞城(1993)。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