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圖文整合文本的寫作原則探討:基於現象學表述意向性及視域理論的分析進路

并列篇名

The writing principles of the articl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On the theory of Husserl's intentionality and horizons

DOI

10.30386/MCR.201907_(140).0002

作者

李明哲(Ming-Che Lee)

关键词

生活世界 ; 胡塞爾 ; 視域 ; 圖文整合 ; 構圖原理 ; composition ; horizons ; Husserl ; life world ; multimodal discourse

期刊名称

新聞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40期(2019 / 07 / 01)

页次

41 - 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圖文整合是多重型構的文本結構,強調媒材之間平等性互補關係而據此給出文本意義,正是此點與一般而言的傳統線性文本有不同的文本意義呈現結構。本文依胡塞爾意向性理論探討,成功的圖文整合性文本,其寫作過程中構圖原理使用的必要性,以及依論述而來的五項圖文整合文本寫作原則。「成功的」圖文整合文本是指文本應具備「溝通性」,亦即某種普遍性的意義理解應能透過文本在創作者和閱聽眾之間形成。「寫作原則」的提出在於確保依原則而來寫作「有圖有文的文本」可以成為「圖文整合文本」。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ing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rticles and the use of the principles of composition by emphasizing that the image is equal to the word in the article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Thus, this research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articles that only use the image or the word to present the meaning of the articles. Based on such a fact, we propose that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composition is the key factor for giving the articl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function of communicating the meaning to the audience. This paper uses Husserl's theory of 'intentionality' and 'horizons' to discuss the above issues and argues when the author correctly uses the principles of composition and writing to write a multimodal discourse article that the article could become a media article, which means that the whole audience could achieve the same meaning from the same multimodal discourse articl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Painter, C.,Martin, J. R.,Unsworth, L.(2013).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 Image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London, UK:Equinox.
  2. PCUSER 電腦人(譯),Mante, H.(2011).The Photograph : 攝影構圖與色彩設計.臺北:電腦人文化出版.
  3. 王炳文(譯),張金言(譯),Spiegelberg, H.(1995).現象學運動.北京:商務印書館.
  4. 伊集院令子(2004)。圖像發生的現象學與 21 世紀繪畫。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6,3-23。
  5. 朱永生(2007)。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外國語學刊,5,82-86。
  6. 李幼蒸(譯),Husserl, E.(1994).純粹現象學通論.臺北:桂冠.
  7. 李南麟(2006)。主動發生與被動發生-發生現象學與先驗主體性。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8,14-59。
  8. 李維倫(譯),Sokolowski, R.(2004).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9. 南雲治嘉(1997).視覺表現.臺北:邯鄲出版社出版.
  10. 倪梁康(1999).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北京:三聯書店.
  11. 倪梁康(2009).現象學的基始 : 胡塞爾 《 邏輯研究 》 釋要 ( 內外篇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2. 倪梁康(2014).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3. 倪梁康(2007).意識的向度 : 以胡塞爾為軸心的現象學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4. 倪梁康(譯),Husserl, E.(1999).邏輯研究.臺北:時報文化.
  15. 倪梁康(譯),孫周興(譯),靳希平(譯),羅麗君(譯),吳俊業(譯),梁寶珊(譯),Held , K.(2003).世界現象學.北京:三聯書店.
  16. 倪梁康(譯),張廷國(譯),克勞斯(編),黑爾德(編)(2002).胡塞爾.生活世界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7. 桑尼(譯),Kress, G.,van Leuween, T.(1999).解讀影像.臺北:亞太.
  18. 張汝倫(2008).二十世紀德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19. 張祥龍(2001)。生活世界與更高的人性。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4,78-91。
  20. 張祥龍(2010).現象學導論七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1. 張慶熊(譯),Husserl, E.(1992).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臺北:桂冠.
  22. 張憲(2003)。我與他人-胡塞爾 《 笛卡兒式的沈思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5,315-320。
  23. 張憲(譯),Husserl , E.,Cairns, D.(Trans.)(1992).笛卡兒的沈思.臺北:桂冠.
  24. 張燦輝(1996).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臺北:東大.
  25. 陳立勝(1999).自我與世界 : 以問題為主中的現象學運動研究.佛山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26. 彭蘭(譯),Wolk , R.(2003).網路新聞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7. 游韻馨(譯),河野鐵平(2015).這樣構圖 , 手殘也能拍出好照片.臺北:
  28. 塗紹基(譯),Clements, B.,Rosenfeld , D.(1983).攝影構圖 .臺北:眾文.
  29. 靳希平(譯),Welton, D.(2012).另類胡塞爾-先驗現象學的視野.上海:复旦大學出版社.
  30. 靳希平(譯),孫周興(譯),張灯(譯),Held, K.(2009).時間現象學的基本概念.上海=Shanghai:上海譯文出版社=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31. 漢斯-萊納 , 塞普(1998)。存在 、 世界和人。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2,150-162。
  32. 劉國英(2009)。梅洛龐蒂的肉身主體現象及其哲學意涵。修遠之路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週年系慶論文集 , 同寅卷,香港:
  33. 鄧曉芒(譯),張廷國(譯)(1999).經驗與判斷.北京:三聯書店.
  34. 霍桂桓(譯),Schtitz , A.(2012).現象學哲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