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末民初的剪辮風潮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

并列篇名

The Pigtail-Cutting Turmoil and the Related Social Attitude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DOI

10.7058/TAHJ.200912.0001

作者

張世瑛(Shih-Ying Chang)

关键词

辛革亥命 ; 剪辮易服 ; 反滿革命象徵 ; 社會心態 ; 髮服禮制 ; the Revolution of 1911 ; pigtail-cutting ; the change of clothes fashion ; the symbol of anti-Manchurian rule ; social attitudes ; the ritual of hairstyles

期刊名称

國史館館刊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09 / 12 / 01)

页次

1 - 5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歷來鑽研清季革命史的研究者,都將剪去髮辮視為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專門探討剪辮風潮的相關論文亦多,然而這些研究成果,內容的詳略或有不同,所持的觀點卻大同小異,都將當時人的剪辮動機,解釋成是反滿種族革命的單一表述,這幾乎已是不證自明的常識,少有學者提出質疑。不過,近年來的一些研究,特別是美國學者孔復禮(Philip A. Kuhn)對乾隆年間叫魂案的分析,卻強調看似雷同的剪辮舉動,其實蘊藏著複雜的社會心態,以往的研究可能過度簡化了剪辮行為背後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意義。 本文是從以下幾個面向,重新詮釋剪辮的意義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一)傳統漢族男子髮式的政治及文化意義,包括先秦儒家文化對髮服禮制的解釋,以及在中國小傳統中對頭髮所具有的特殊意義的解讀。(二)晚清維新派人士對剪辮問題的態度。(三)晚清海外華人的剪辮行動。(四)辛亥革命期間國內有關剪辮的言論及行為。 事實上,從晚清剪辮論述及具體實踐的互動過程中,我們看到一種嬉笑怒罵、玩世不恭的時代風尚,許多剪去辮子的宣傳者及實行者,並非用橫眉怒目、感時憂國的嚴肅態度,在向滿清政府挑戰,而是以各式各樣的嘲諷笑聲,澈底顛覆既有的權威,藉由身體的各種扭曲、誇張與醜化的表現,呈現了這個新時代的革命精神。更重要的,在清末民初這個傳統價值逐漸崩解的轉型時代裏,剪辮也是躋身新派人物的一種姿態或表演,這些時髦男子將辮子作為時髦行為的伸展臺,藉由審美意義的展現,達到另一種挑釁權威的目的。過去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剪辮背後,還有許許多多隱而未顯的心理動機,包括時尚流行的展現、審美意識的傳播、妖術的歷史記憶、性別的倒置及階級的關係等等,而正是在這些因素錯綜複雜的交融互動下,共同影響並左右了晚清剪辮風潮的動向。

英文摘要

Past studies on the late Qing revolutionary history repeatedly regarded the cutting of pigtails a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for its being an undoubted expression against a most potent symbol of the Manchurian rule. But this somewhat simplistic observation has recently been challenged by Philip A. Kuhn. On the strength of his study of the event of soul-stealing during the Emperor Chien Lung period, he proposed that the seemingly simple act of pigtailcutting actually entailed rather complex social sentiments, as innumerable matter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were behind the very act concerned. This paper tries to look at the issue from the following viewpoints: (1)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s of the traditional hairstyle of the Han peopl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explication as found in the Pre-Ch'in Confucianism and in the views of the common people; (2) the attitudes of the Reformative School of the late Ch'ing period; (3) the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of pigtails among overseas Chinese; (4) the reaction of local peoples in China towards the cutting of pigtails during the late Qing period. As a matter of fact, those who advocated and performed the plait-cutting often held a cynical and sarcastic attitude towards the matter, taking it as one of their ways to challenge the authority on high. Instead of taking a serious frontal approach to fight against it, they preferred to subvert it by making a caricature of it through the use of exaggerated and twisted methods in treating their pigtails. In so doing, their acts could also be regarded as a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time. Furthermore, the act of cutting one's pigtail could mean symbolically being in the ”new trend,” which was no less another way of challenging the hated authority. To sum up, most studies of the past often overlooked such implicit motivations as the pursuit of new fashions, the spread of new ideas of beauty, the memory of evil arts of the past, the subversion or reversion of the roles traditionally assigned to the two sexes and those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classes. All these motifs were far more important ingredi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igtail-cutt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沈松僑(2000)。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
    連結:
  2. 民權報(1912-1913)
  3. (2001)。清代報刊圖畫集成:圖畫新聞。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4. 婦女時報(1911-1913)
  5. (1996)。鄒容、陳天華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6. 神州日報(1907-1911)
  7. 警鐘日報(1969)
  8. (2003)。清末民初報刊圖畫集成:北京白話畫圖日報(2003)。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9. 新聞報(1908-1911)
  10. (1906)。月月小說。
  11. 政治官報(1907-1913)
  12. (1999)。圖畫日報(1999)
  13. (2003)。清末民初報刊圖畫集成:醒華日報(2003)。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14. (1968)。浙江潮,1-10
  15. (1967)。人鏡畫報(1967)
  16. 天鐸報(1911-1912)
  17. 舊京醒世畫報(2003)
  18. 中國旬報(1968)
  19. (2001)。清代報刊圖畫集成:飛影閣畫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 (2001)。清代報刊圖畫集成:新聞畫報(2001)。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1. (2003)。清末民初報刊圖畫集成:菊儕畫報(2003)。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2. (2003)。清末民初報刊圖畫集成:淺說畫報(2003)。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3. 民呼日報(1969)
  24. (1969)。黃帝魂。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25. (2005)。醒俗畫報(2005)
  26. 民報(1968)
  27. (1968)。湖北學生界,1-6
  28. 民吁日報(1969)
  29. (2001)。清代報刊圖畫集成:天民畫報(2001)。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30. 民立報(1969)
  31. 中國日報(1968)
  32. 申報(1874-1913)
  33. (2003)。清末民初報刊圖畫集成:開通畫報(2003)。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34. 點石齋畫報(1983)
  35. 時報(1904-1912)
  36. (2001)。清代報刊圖畫集成:民權畫報(2001)。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37. 大公報(1906-1913)
  38. (1968)。江蘇,1-12
  39. Chen, Jerome.(1979).China and the West: Society and Culture, 1815-1937.London:Hutchinson.
  40. Cohen, Paul A.(1997).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1. Dikotter, Frank.(1992).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2. Kuhn, Philip A.(1990).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3. Rankin, Mary Backus.(1971).Early Chinese Revolutionaries Radical Intellectuals in Shanghai and Chekiang, 1902-1911.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4. Wakeman, Frederic E.(1985).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5. Wright, Mary.(1968).China in Revolution: The First Phase, 1900-1913.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46. 丁文江(1972)。梁任公年譜長編。臺北:世界書局。
  47. 丁韙良(2004)。花甲記憶-一位美國傳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8. 中山大學歷史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研組編、研究室編(1984)。林則徐集-奏稿。北京:中華書局。
  4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61)。辛亥革命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
  50. 中國史學會主編(1951)。義和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1. 中國史學會編(1957)。戊戌變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2. 中國史學會編(1957)。中日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1981)。辛亥革命資料類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編(1996)。清末教案。北京:中華書局。
  55. 王汎森(200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56. 王爾敏(2002)。近代文化生態及其變遷。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57. 王爾敏(1981)。斷髮易服改元-變法論之象徵旨趣。中國近代的維新運動-變法與立憲討論會論文集,臺北:
  58. 王爾敏(1982)。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
  59. 王曉明(1992)。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臺北:業強出版社。
  60. 王韜(1976)。淞隱漫錄。臺北:廣文書局。
  61. 王韜、王錫祺編(1962)。小方壺齋輿地叢鈔選:漫遊隨錄。臺北:廣文書局。
  62. 包天笑(1990)。釧影樓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
  63. 石霓譯注(2003)。容閎自傳: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上海:百家出版社。
  64. 何天爵、鞠方安譯(1998)。真正的中國佬。北京:光明日報。
  65. 何如璋著(1985)。甲午以前日本游記五種。長沙:岳麓書社。
  66. 吳玉章(1987)。吳玉章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
  67. 吳趼人(1998)。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68. 吳趼人(1987)。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臺北:博遠出版公司。
  69. 吳善中、黃蓉(2002)。淺論辛亥革命前夕狂飆突起的剪辮運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6(2)
  70. 志剛、王錫祺編(1962)。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初使泰西記。臺北:廣文出版社。
  71. 李伯元(1987)。文明小史。臺北:博遠出版公司。
  72. 李伯元(1997)。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73. 李孝悌(1992)。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4. 李孝悌(2005)。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75. 李長莉著、劉志琴主編(1998)。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76. 李喜所(2001)。辮子問題與辛亥革命。社會科學研究,6
  77. 李樹(1994)。髮式與民族心理。青島教育學院學報,2
  78. 沈松僑(1997)。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
  79. 沈茂駿編(1988)。康南海政史文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80. 周作人(2002)。知堂回憶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81. 邱巍(2000)。辛亥革命後的「剪辮易服」潮。史林,2
  82. 金觀濤、劉青峰、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2000)。新文化運動的另一種圖像。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83. 柳亞子(1983)。柳亞子文集-南社紀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4. 容閎、沈雲龍編(1970)。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西學東漸記。臺北:文海出版社。
  85. 徐繼畬(1968)。瀛環志略。臺北:華文書局。
  86. 桑兵(1995)。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上海:學林出版社。
  87. 桑兵(1995)。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88. 柴小梵(1999)。梵天廬叢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89. 高宗魯譯註(1982)。中國幼童留美史:現代化的初探。臺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
  90. 勒德洪纂(1969)。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
  91. 聯合文學
  92. 張玉法(1993)。辛亥革命史論。臺北:三民書局。
  93. 張松祥、龔鵬。剪辮風潮與反清革命。雲夢學刊,23(6)
  94. 張德彝(1981)。歐美環遊記(再述奇)。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95. 張德彝、王錫祺編(1962)。小方壺齋輿地叢鈔選:航海述奇。臺北:廣文出版社。
  96. 張繼、沈雲龍編(1985)。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張溥泉先生回憶錄、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
  97. 許壽裳(2003)。許壽裳文集。上海:百家出版社。
  98. 陳生璽(1995)。清末民初的剪辮子運動。渤海學刊,3、4
  99. 陳伯熙(2000)。上海軼事大觀。上海:上海書店。
  100. 章太炎(1979)。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101. 章開沅(1985)。辛亥革命與近代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02. 馮自由(1988)。革命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3. 馮自由(1947)。革命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104. 黃福慶(1975)。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05. 斌樁、王錫祺編(1962)。小方壺齋輿地叢鈔選:乘槎筆記。臺北:廣文出版社。
  106. 劉大鵬(1990)。退想齋日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07. 蔣夢麟(1966)。西潮。臺北:世界出版社。
  108. 鄭秦點校、田濤點校(1994)。大清律例。北京:科學出版社。
  109. 魯迅(2002)。魯迅文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10. 魯迅(1990)。魯迅作品全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111. 黎志剛(1998)。想像與營造國族:近代中國的髮型問題。思與言,36(1)
  112. 鍾叔河編著(1989)。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接觸東西洋文化的前驅者。臺北:百川書局。
  113. 瞿君石(1987)。青年之神:鄒容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114. 瞿秋白(1985)。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15. 顏惠慶(1973)。顏惠慶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16. 魏斐德、陳蘇鎮譯、薄小瑩譯(1992)。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17. 羅志田(1999)。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18. 譚嗣同(1977)。譚嗣同全集。臺北:華世出版社。
  119. 寶鋆修、沈雲龍主編(1977)。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120. 蘇萍(2002)。二十一世紀。香港:
被引用次数
  1. 王秀雲(2019)。「不男不女」:台灣「長髮」男性的治理及其性別政治,1960s-1970s。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2,9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