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革命與暗殺-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政治暴力的初步考察

并列篇名

Revolution and Assassination: A Study of Political Violence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China

DOI

10.7058/TAHJ.201009.0001

作者

陳佑慎(Yu-Shen Chen)

关键词

暗殺 ; 無政府主義 ; 革命話語 ; 政治暴力 ; assassination ; anarchism ;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 political violence

期刊名称

國史館館刊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0 / 09 / 01)

页次

1 - 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運用軍隊、聯絡會黨、執行暗殺,都曾經是中國革命運動的主要暴力工具。但吸引同時代人目光的暗殺事件,卻鮮少成為後世史學家的研究焦點。近代中國頻繁的政治暗殺事件,以晚清革命黨人的活動首開序幕,其間黨人更曾挪用無政府主義(anarchism)話語進行宣傳。然而,清廷覆滅,民國肇建,中國仍無法告別革命。假「革命」之名行使的政治暗殺,遂層出不窮,也常淪為革命者內鬥的工具。因此,本文試圖挑戰革命史觀對政治暗殺事件的敘述,指出宣傳文本上的修辭,和行使暗殺時所考量的策略,不盡可混為一談;並強調討論相關問題時,至少有兩個不同卻又攸關的層面。就政治暴力現象而言,頻繁的政治暗殺事件萌發於晚清,迄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傾覆前夕而未絕。但就,「革命話語」而論,革命黨人倡說暗殺、討論暗殺,直到1920年代才因主流革命理論的改變,遂在口頭上將之揚棄。綜合觀之,它既是與政治脫序攸關,也曲折地反映出中國社會對政治「現代」的想像,相關政治暴力的課題,仍值得學界作更細緻的考察。

英文摘要

Mobilizing armed forces, collaborating with secret societies, and attempting to assassinate were once the main violent maneuvers in Chinese revolutions. However, assassinations, which often drew much attention during their time, were rarely discussed by later scholars. Modern China's rampant cases of political assassinations were initiated by the Chinese revolutionists in the Late-Qing period. They took advantage of the discourse of ”anarchism” for the purpose of propaganda. Even after the founding of Republican China, revolution never stopped. Many attempts of assassination were done in the name of ”revolution” and were also used as a tool for internal strives. This article would like to challenge discussions on political assassinations as found in many studies done from the view-point of revolution and would like to point out that there wa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scourse of propaganda and of actual strategies used in attempting assassinations. This article would point out that in dealing with this topic there are two levels involved. The first level concerns political violence: political assassinations germinated in the Late-Qing period and had never stopped even on the eve of the collapse of the Nanjing Kuomintang regime. The second level concerns the discourse used by the revolutionists; they advocated assassinations and discussed assassinations until the 1920s when they finally agreed to forsake such practices. In short, political assassinations were not only linked with political discord, but also reflected the concept of modern politics in the eyes of Chinese revolutionists. Issues about political violence deserve further stud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黃自進(2009)。青年蔣中正的革命歷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5
    連結:
  2. 楊芳燕(2004)。激進主義、現代情境與中國無政府主義之崛起。臺大歷史學報,33
    連結:
  3. 《民報》,1906年至1908年。
  4. 《環龍路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環00402,〈余漢致總務部函〉,1915年11月28日。環03444,〈班林書上總理書〉,1915年9月7日。環03445,〈班林書致謝持函〉,1915年9月11日。環09285,〈王鼎上總理函〉,1919年7月1日。
  5. 《民國日報》,廣州,1925年。
  6. 《大公報》,天津,1913年、1927年。
  7. (1999)。中國百年傳記經典。上海:東方出版社。
  8. 陳恭澍,《藍衣社內幕》。上海:國民新聞圖書印刷公司,1943年。
  9. 《警鐘日報》,1904年。
  10. (1985)。廖仲愷先生殉難資料及哀思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11. 《革命軍》,1926年。
  12. 《人文月刊》,1934年。
  13. 《民立報》,1912年。
  14. (2003)。溫生才行刺始末記。北京:線裝書局。
  15. 《晨報》,1928年。
  16. 《中央日報》,1928年至1937年。
  17. 《浙江潮》,1903年至1904年。
  18. Back, Kurt W.,Saravay, Judith(1967).From Bright Ideas to Social Research: Studies of the Kennedy Assassination.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31(2)
  19. Badrawi, Malak(2000).Political Violence in Egypt 1910-1925: Secret Societies, Plots and Assassinations.Richmond:Curzon Press.
  20. Chan, Henry Y. S.(1987).Indiana University.
  21. Dirlik, Arif(1991).Anarch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2. Edelman, Murray,Simon, Rita James(1969).Presidential Assassinations: Their Meaning and Impact on American Society.Ethics,79(3)
  23. Jensen, Richard Bach(2004).Daggers, Rifles and Dynamite: Anarchist Terrorism in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16(1)
  24. Kourvetaris, G. A.,Dobratz, B. A.(1982).Political Power and Conven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8
  25. Lean, Eugenia(2007).Public Passions: The Trial of Shi Jianqiao and the Rise of Popular Sympathy in Republica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6. Lutz, Brenda J.,Lutz, James M.(2006).Political Violence in the Republic of Rome: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41(4)
  27. Zelizer, Barbie(1992).Covering the Body: The Kennedy Assassination, the Media, and the Shaping of Collective Memo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8.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1966)。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2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平和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組編(1987)。軍統在福建。福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30.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5)。福建文史資料。福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3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1953)。革命文獻。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32. 文聞編(2004)。我所知道的軍統。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33. 文聞編(2004)。我所知道的政治暗殺祕聞。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34. 牛貫傑(2002)。試論清末革命黨人政治暗殺活動的文化根源。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
  35. 王汎森(200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譜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36. 白純(2001)。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的政治暗殺活動探析。學海
  37. 余杰(2006)。不澈底的「虛無」—從晚清小說「女偵探」談起。社會科學論壇,2006(4(上))
  38. 吳慶坻修、金梁增訂(1970)。辛亥殉難記。臺北:成文書局。
  39. 吳潤凱(2006)。復仇與革命—清末「暗殺潮」透析。二十一世紀,總第98期,98
  40. 呂芳上(1989)。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1. 李仁淵(2005)。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臺北:稻鄉出版社。
  42. 李日(2002)。楊毓麟與近代暗殺活動。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1(5)
  43. 李守孔編(1965)。國民革命史。臺北: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
  44. 李敖(1990)。李敖千秋評論叢書102:擁戴‧擁戴‧醜。臺北:李敖出版社。
  45. 李寶嘉(1981)。文明小史。臺北:世界書局。
  46. 洪德先(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47. 洪德先(199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48. 胡漢民(1969)。胡漢民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49. 秦孝儀編(1973)。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50. 秦孝儀編(1984)。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51. 秦孝儀編、李雲漢編(1984)。中華民國名人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52. 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9)。國父全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53. 張玉法編(1981)。晚清革命文學。臺北:經世書局。
  54. 張全之(2005)。從虛無黨小說的譯介與創作看無政府主義對晚清小說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2005(3)
  55. 張其昀(1954)。黨史概要(近六十年中國革命史)。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56. 張朋園(2006)。梁啟超與民國政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57. 張國燾(1971)。我的回憶。香港:明報月刊。
  58. 張憲文編、方慶秋編、黃美真編(2001)。中華民國史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9. 梁啟超(1983)。飲冰室文集。臺北:中華書局。
  60. 梁啟超(1972)。新民說。臺北:中華書局。
  61. 郭廷以編(1963)。近現代中國史事日誌。臺北:正中書局。
  62. 陳永發(2001)。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63. 陸保璿輯(1970)。滿清稗史。臺北:文海出版社。
  64. 馮兆基、郭太風譯(1994)。軍事近代化與中國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5. 馮自由(1954)。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臺北:世界書局。
  66. 馮自由(1969)。革命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7. 黃佳(2002)。無政府主義的傳入與辛亥革命時期的暗殺風潮。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2)
  68. 黃金麟(2000)。革命與反革命:「清黨」再思考。新史學,11(1)
  69. 楊天石(2007)。國民黨人與前期中華民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0. 賈忠勻(1996)。北京暗殺團刺袁紀實。文史天地,1996(3)
  71. 鄒魯(1959)。紅花岡四烈士傳。臺北:陳雄。
  7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輯組編(1998)。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73. 劉熙明(2009)。看不見的血手:國共內戰時期的國府特務人員殺人與蔣介石之關係。臺灣史學雜誌,6
  74. 廣東社會科學院編(1981)。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75. 歐陽恩良(2001)。資產階級各派別與辛亥前夕的暗殺思潮。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6)
  76. 歐陽恩良(2002)。辛亥暗殺風雲的思想社會根源。青海社會科學,2002(2)
  77. 蔣渭水、王曉波編(1998)。蔣渭水全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78. 蔣夢麟(1959)。西潮。臺北:中華日報出版社。
  79. 魏斐德、梁禾譯(2004)。特工教父:戴笠和他的祕勤組織。臺北:時英出版社。
  80. 嚴昌洪(1981)。辛亥革命的暗殺活動及評價。辛亥革命論文集,湖北:
被引用次数
  1. 劉威志(2017)。梁汪和平運動下的賦詩言志 (1938-1948)。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學位論文。2017。1-426。